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商南以“减证”力度加快群众办事速度
文章字数:1041
  本报讯 (通讯员 柯曾峰 记者 胡 蝶)“现在办理保险不用再跑社区开意外摔伤证明,直接带户口本就能办,太方便了!”近日,商南县城关街道居民王女士在办理意外保险相关手续时,切实感受到了证明事项改革带来的便利。
  今年以来,商南县聚焦群众办事中的“证明之困”,以“宣传全覆盖、流程全规范、督查全链条”三大举措,推动两批27项不应由村(社区)开具的证明事项落地见效,用“减证”力度换群众“办事”速度,以基层“减负”实效增民生幸福质感。
  “亲属关系证明不用找社区开,该找当地派出所办,户籍室电话都有,现在一看公示全清楚了。”在城关街道碾盘村公示栏前,村民柴某指着张贴的《不应由村社区出具证明事项清单》说道。为打破政策知晓壁垒,商南县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宣传渠道,通过《金丝峡周报》专题公告、全县128个村(社区)公示栏张贴清单等形式实现“阵地全覆盖”;同时依托“云端上的党群服务中心”平台精准推送通知,同步公布事项名称、责任单位及咨询电话,让群众动动手指就能明确“找谁办、去哪办”。
  “过去社区公章像‘万能章’,不该开的证明推不掉,现在有了明确规范,我们终于能‘理直气壮’拒开了。”南大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坦言。
  商南县社会部牵头建立跨部门会商机制,对27项不应有证明事项逐项剖析,明确户籍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事项由公安、民政等职能部门直接办理,每一项不应由村(社区)开具的证明项都明确了解决办法、落实了办理单位,并向社会公布证明办理部门办公电话与地址。同时配套建立村(社区)印章管理制度,实行“一事一登记、主任签字审批”,从源头杜绝“随意用印”问题,让基层自治回归服务本质。而在实际执行中,针对特殊情况也坚持“特事特办”解民忧。
  “没想到举报当天就有回应,学校再也不要求开农村户口证明了!”这是城关街道群众对督查整改工作的评价,背后正是商南县以督查推动问题解决的生动实践。
  10月25日,部分村(社区)居民反馈县高级中学在专项计划招生中,要求高三学生到村(社区)开具农村户口证明,属于典型的“不应有证明事项”。接到反馈后,商南县社会工作部立即启动督查整改流程,与科教体局会商沟通,依据户籍管理规定明确学生可直接提供本人及监护人户口簿作为凭证,无需社区额外出具证明,半个工作日便解决了千名学子的“跑腿难题”。
  除此之外,商南县还将不应有证明事项纳入年度重点督查范围,建立“群众举报—线索核查—督办整改—回头看”闭环机制。通过源头治理,推动不应由村(社区)开具证明事项在基层落地,既为基层干部卸下了无谓负担,也让群众办事少走了“冤枉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