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幸福生活成色更足
文章字数:1374
商洛市公路局拌合厂家属院改造后,路面平整、小区整洁、配套设施齐全。
商洛学院家属院改造后,小区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幸福感倍增。本报记者 张 英
秋日午后,暖阳洒满商州城区安居巷小区。这处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承载两代人记忆的老小区,如今已褪去“老破旧”的底色。浅米色的楼栋外墙崭新明亮,绿化路面整洁平整,老人们围坐楼下晒太阳聊天,孩子们在拓宽的空地上追逐嬉戏。
一处空地上,工人正对拆下来的老柴棚木板进行最后清理,小区左侧围墙边,工人李兴友忙着平整地面:“这儿马上要硬化成人行道,楼旁也在填土,准备做绿化。”
“以前哪有这样的好光景啊!”小区居民李秀娥老人指着脚下平坦的沥青路,回忆起改造前的日子,语气里满是感慨,“那时候路坑洼得能崴脚,一下雨就积水,得踮着脚尖走;晚上没路灯,出门都得打着手电。私搭的柴棚占满了过道,连推个自行车都费劲。”
如今,这些烦恼全成了过去:安居巷小区不仅整修了给排水管网、翻新了外立面、补好了屋顶漏雨问题,还拆了违建、拓宽了道路,完善了消防设施,增添了绿化。曾经的“蜘蛛网”飞线消失了,杂乱的院落变得敞亮有序。
“柴棚拆了,路宽了,小区亮堂了,我每天都愿意多在院里走两圈!”居民张西领的话,道出了不少住户的心声。
离开安居巷小区,记者来到位于通信巷的商洛市公路局拌合厂家属院。刚进大门,一排蓝色的电动自行车充电棚便映入眼帘,居民李波正推着电动车充电。
“以前充电可揪心了,大家都从家里往楼下抛电线,线在空中飘着,刮风下雨时看着就害怕,就怕出安全事故。”李波笑着说,“现在不一样了,小区不仅建了充电棚,还把原来坑洼的场地全部硬化,重新规划了停车位,加装了监控和路灯,连绿化带都补植了新的花草。晚上下班回来,看着亮堂堂的小区,心里特别踏实。”
记者在院内走了一圈,只见车辆停放在划线区域内,路面干净无杂物,并且每栋楼都加装了电梯,改造后的家属院虽不大,却处处透着整洁与便利。
老旧小区“改得好”只是开头,“管得长”才能幸福持久。为了守住改造成果,商州区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不仅推进老旧小区硬件升级,更同步织密物业管理服务网,实现中心城区小区物业全覆盖,让管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服务”。
在市社区智慧化物业服务指挥中心,一块覆盖中心城区401个小区的实时监控大屏格外醒目。屏幕上,各小区的出入口、公共活动区、电梯轿厢等场景清晰可见。
工作人员介绍,平台依托5G物联技术和智慧管理平台的54种AI算法,可实时监测安全隐患与设施故障,并及时响应居民需求。“之前有居民在小程序上报修漏水,我们立即电话核实并派单,不到20分钟维修员就上门处理。过去报修得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一点,问题迅速解决。”
这样的便捷,商洛学院家属院的住户邓晓华也深有体会。她所居住的小区在改造中同样焕然一新:楼体立面翻新,管网系统升级,道路全面硬化,还增设了休闲健身区域。
“改造后小区环境好了,物业也跟得上,平时楼下有垃圾,保洁很快就清走。上个月家里水管坏了,我在物业群里说一声,维修师傅当天就来了。”邓晓华笑着说,“现在小区不仅绿意浓,还有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和自助净水机,加上贴心的物业服务,住着比以前舒心多了。”
随着107个小区、239栋楼、7153户改造任务的完成,商州的老旧小区实现了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的跨越。硬件与软件同步提升,改造与治理协同推进,让群众的幸福成色更足,让城市的民生底色更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