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莫让尊老敬老止于形式
陈 静
文章字数:1003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每逢这个承载着尊老敬老传统的节日,很多单位、志愿服务组织会积极开展敬老爱老活动:有的为老人剪指甲,有的进行文艺演出……这些活动初衷虽好,却也暴露出不少形式化问题——部分活动“雨过地皮湿”,节日一过便销声匿迹;有的志愿者匆匆而来、拍照即走,留给老人的只剩短暂热闹后的空寂。真正的尊老敬老,不该只是重阳节的“限定节目”,更要穿透形式的外衣,直抵老人对生活尊严与心理健康的深层需求。
  现实中,不少志愿活动不管老人是否需要,统一发放同款慰问品;不顾老人行动能力差异,组织安排集体活动。生活尊严体现在柴米油盐的细节里,也藏在个性化的需求中。志愿者不妨提前做好调研,建立老人需求档案:为独居老人定期检查水电安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解决出行难题,给热爱书法的老人送去笔墨纸砚等,既满足老人的实际所需,又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而不是被“施舍”。
  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要打破“热闹过后的孤独”。相较于物质需求,老人的精神世界往往更容易被忽视。一些志愿活动追求场面热闹,却鲜少有人坐下来陪老人聊聊天、听听他们的故事。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期缺乏陪伴和交流,容易导致老人产生孤独感和抑郁情绪。真正的心理关怀,需要“走心”而非“走秀”。志愿者可以与老人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定期上门探望或视频通话,分享生活中的新鲜事;也可以组织怀旧主题活动,让老人在回忆中重拾快乐,在交流中增进情感。或许,志愿者与老人在精神层面的共鸣,远比一场仓促的文艺演出更有温度。
  杜绝敬老形式化,还需建立长效机制让尊老敬老成为社会共识。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志愿活动的引导与规范,将“服务时长、老人满意度”纳入活动评估体系,杜绝“摆拍式志愿”“任务式敬老”;加强对志愿者的专业培训,让他们掌握与老人沟通的技巧,切实关心老人心理需求,以此提升服务质量。此外,还需唤醒全社会的敬老意识,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鼓励年轻人将尊老敬老融入日常生活,成为常态化的习惯,而非仅在节日里被想起。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重阳节的意义,不在于举办了多少场活动、服务了多少位老人,而在于是否真正让老人感受到了社会的关爱与温暖。以精准服务守护老人的生活尊严,以真诚陪伴温暖老人的精神世界,以长效机制延续敬老的温情。唯有如此,才能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真正融入社会血脉,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人生的晚年,体面生活、舒心度日,拥有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