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7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稻花香里
王晓飞
文章字数:1501
  金山镇仁家凹曾是鱼米之村,水光潋滟稻浪翻涌,眼下却在全镇发展中严重滞后。镇村两级束手无策,决定从班子入手寻找症结。
  村民推选邓维璋为村里的新领头人。维璋中学时被戏称“邓文章”,文章写得如同花朵,偏科终究是“跛子”,高考自然名落孙山。邓维璋雄心勃勃,连开了几次会。大伙七嘴八舌,都说得头头是道,却绘不出一张蓝图。维璋说:“国家环保力度大,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路子走不通了,仁家凹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走绿色发展之路。”
  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高中同学田晓霞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走马上任。“欢迎老同学,欢迎‘诸葛孔明’!”邓维璋总算盼来了救星。田晓霞笑着说:“老同学,我也不是‘孔明’,你也别当‘刘皇叔’,调查研究会找到灵感,咱们共同努力,找到仁家凹产业发展的方向!”维璋说:“就是,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来仁家凹之前,田晓霞心里就纳闷,这么好的水为啥不种水稻?锦绣河发源于晋地,携清冽的山泉水款款而来,紧贴仁家凹村南流淌。锦绣渠血管一般,将清幽幽的河水引入田园。作为西农的高才生,凭她的专业知识,觉得在河与渠之间,完全可以写出发展产业的锦绣诗篇,“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邓维璋的“采风”从自己家饭桌开始。老父亲告诉他,那前一场暴雨,冲毁了村南的河滩地。村集体耗时三年啊,恢复平整出二百多亩,地里也不好好长庄稼,大伙也怕再发洪水,就都不种了!“能不能再把水稻种起来?”邓维璋问,老父亲摇摇头,“就看土质还行不……”
  邓维璋的拗劲上来了,他带着土壤样本,走进省农林科学院。专家们很热情,跟随邓维璋来到仁家凹村,实地考察周边环境。最终专家给出了结论:经过这几年的生态环境治理,这里种水稻没问题。
  村“两委”会开得出奇顺利。一番筹划机械进了村,加固河堤,疏通水路,搞了20亩试验田。第一料稻花飘香时,水稻亩产达700公斤,村民们欢呼起来。村上做出决定,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优化水稻种植品种,培育出软糯清香的大米。
  邓维璋突然来了灵感,给生态大米命名“锦绣”,请教第一书记,田晓霞拍手赞成。“锦绣”商标很快注册成功,便有客户找上了门来。田晓霞又有了新点子,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邓维璋。邓维璋一番斟酌,雇好一辆中巴车,参观唐山的“蟹稻共生”新模式。
  村里年轻人回来跃跃欲试,村干部积极支持,鼓励大家在稻田里养蟹。田晓霞对种植户讲:“河蟹可以松土除虫,粪便又是天然肥料,水稻为河蟹遮阴供饵。大家放心尝试!”邓维璋说:“水稻河蟹共生,正好是一个生态循环。任何事不能学好了再干,而是边干边学,干就是学习。”大家报以热烈掌声。
  第三年时,仁家凹村一次向稻田里投放10万只河蟹苗。这些河蟹真不赖,个个将近半斤。这天县上领导和记者来村里了解情况。领导说:“邓书记,稻蟹共生的得意杰作,快给我们展示出来吧!”邓维璋用手一指,几只螃蟹从田埂边钻出来,这些横行的家伙急速爬行,一个猛子又扎回稻田里。领导问起村民增收情况,田晓霞说:“水稻每亩收入是玉米的3倍以上,一斤河蟹可卖35元,市场根本不愁卖。”
  仁家凹村成了网红打卡地。有人踏着田埂拍照,欣赏“稻花香里说丰年”的诗意;有人来拍短视频,在网上晒美景。有个叫“富美乡村”的女子举着手机,在田间栈道上搞直播。透过她的镜头,近处流水潺潺,稻穗低垂,远处青山翠绿,天蓝云白。“快来看呀,有只黑鹳!”“富美乡村”突然压低声音,镜头追着一只翩然的大鸟,缓缓摇向身后微黄的稻海。
  站在稻田边,眼前水光潋滟,稻浪翻涌,一幅山乡丰收图徐徐展开。邓维璋说:“稻花香里说丰年,原来诗意就在仁家凹。”田晓霞说:“你难道无动于衷,没有写一篇文章的想法?”邓维璋笑道:“稻香蟹肥,景美客来。下一步,我准备写一篇‘开发乡村旅游’的大文章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