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豆腐做出大生意
文章字数:1303

在机械化、标准化食品占据市场主流的今天,商州区三岔河镇七星村“90后”青年刘祥,却凭着一块手工铁锅豆腐,走出了返乡创业的新路子。他用现代理念唤醒古法技艺,让秦岭山沟里的豆香飘向山外,不仅实现个人创业梦,还带动乡邻增收,成为乡村振兴浪潮中一道鲜活的风景线。
10月15日,走进七星村司马沟,一块红色“三岔河铁锅豆腐”的招牌格外醒目,循着招牌走近,刘祥的家庭式豆腐厂房宽敞明亮,工人正忙着分拣黄豆。“原材料很重要,不能有坏的豆子,每一颗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眼前这个高高瘦瘦、谈吐间透着干练的刘祥,与传统农民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
几年前,从大城市返乡的刘祥,不甘心只做普通农户,便四处调研家乡的产业潜力。七星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豆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镇上老人手工做的铁锅豆腐,口感绵密、豆香浓郁,却局限于“自产自销”。“现在城里人越来越追求健康原生态食材,咱这传统铁锅豆腐自然醇香,不含人工添加剂,要是做成品牌,肯定有市场!”这个念头,让他下定决心深耕“豆腐事业”。
为学好传统制作豆腐技艺,刘祥花了大半年时间,跟着村里老人反复琢磨;同时,他又跳出“老路子”,将工业化制作豆腐的机器磨子引入厂房,替代传统石磨,既提高效率,又避免石磨杂质影响口感。“很多工业化豆腐没了豆子本身的香味,我要做的是‘用现代方式守好传统味道’。”刘祥说。
2023年6月,刘祥的“三岔河铁锅豆腐”正式投产。从选豆时挑拣颗粒饱满的黄豆,到泡豆时精准把控水温时长,再到煮浆时掌握火候、点卤时拿捏卤水用量,每一道工序他都亲力亲为、反复试验。他坚持保留“卤水点豆腐”的传统特色,还巧思利用当地香菇产业废弃的菌袋作铁锅燃料,既环保又降低成本。“传统豆腐的Q弹口感,是工业化豆腐比不了的,安全健康的食物,现在人就认这个!”刘祥对自家产品充满信心。
短短两年多,刘祥的铁锅豆腐凭借过硬品质,成了镇上红白喜事席面、黑龙口豆腐摊位的“固定供货商”。面对客户提出的“让豆腐更筋道些”“豆香味更足一些”等建议,他从不敷衍,每收到一条意见,就把做豆腐流程重新走五六遍,直到找到改良方法。“客户的需求,就是咱改进的方向,做食物就得凭匠心。”如今,他的豆腐工厂年产量约11万公斤,年利润超20万元。“豆腐保质期只有3天,现在主要是‘按单生产’,先把白豆腐做精做稳。”刘祥的妻子笑着补充,她虽不会做豆腐,却始终是丈夫的“后盾”,帮着考虑经营细节、鼓劲打气。
刘祥的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创业故事,更激活了村里的增收活力。目前,他的工厂固定带动3户附近群众务工;每到腊月忙碌季,还会临时增加岗位,最多时能吸纳七八名村民就业,大家在家门口就能挣到稳定收入。更可喜的是,在他的带动下,附近已有一户村民也跟着做起了手工豆腐,形成了“一人创业、众人跟进”的好势头。
从大城市打工人到乡村“豆腐郎”,刘祥的转身不是“躺平”,而是带着智慧与勇气的“向上生长”。他的经历印证了:乡村振兴的天地广阔,只要有想法、肯实干,古老手艺也能焕发新生,朴素食材也能变成带动发展的“金疙瘩”。而这朵在乡土间绽放的“创业之花”,更成为无数返乡青年用奋斗书写青春、用担当回报家乡的生动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