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民生福祉稳增长 居民收入再提高
前三季度镇安县城乡居民收入呈现“双增长”态势
文章字数:1606
  本报通讯员 倪方海 侯兴华
  金秋时节,镇安大地,斑斓多彩,到处是一派忙碌的景象,青铜关镇阳山村华山松基地的村民正忙着采摘松塔,高峰镇升坪村的栗农趁着天气晴好将一车车板栗运向收购点,同舟济人力公司送往宁夏的辣椒采收工已经工作在一线,柏宏欧利塑业环保方底阀口袋生产线满负荷生产……在这收获的季节,镇安县绘就了一幅提质增收的喜人画卷。
  今年以来,镇安县紧盯项目建设、工业生产、营商环境、就业增收、文旅融合、市场消费等关键要素,多措并举,推动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双增长。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预计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速8%。
  产业升级添动能
  产业是经济之本、发展之基,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硬支撑。镇安县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推动康养旅游、新材料、清洁能源、特色农产、智能制造及电子信息“五大产业”向集聚化、集约化发展,为居民增收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镇安县油菜种植面积达到2.61亩,增长2.4%;秋粮产量可达到4.58万吨,增长7.7%;高山蔬菜、茶叶、烤烟等特色产业种植面积突破12万亩,产值同比增长12%。月河镇西川村“稻油”农旅融合产业园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30亩,亩产可达400公斤,当地群众通过流转土地、在基地务工,可稳定增收10多万元。
  镇安鲤跃运用现代科技,提升养殖技术,让公司的年产冷水鱼高达16万吨,并带动了全县1300多户群众从事渔业养殖,户均年可增收1.2万元。前三季度,镇安全县肉猪存栏近22.6万头,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59万头、18.2万只,实现肉类总产量1.61万吨,完成牧业产值5.8亿元。
  镇安县持续实施工业倍增计划,69个在建重点项目全部开工,203个“五上”企业全部达产达效。柏宏欧利塑业引进德国生产线,建成西部最大环保包装袋基地,年产环保方底阀口编织袋3.5亿条、吨包袋150万条,可实现产值3.5亿元。镇安抽水蓄能电站贡献产值7.98亿元,双鑫矿业、久盛黄金等企业纳规升级。
  稳定就业促增收
  就业是民生之基,镇安县在促进群众就近就业、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等方面,采取了得力措施,打好稳就业促增收组合拳。今年以来,县人社部门积极搭建家门口就业服务平台,举办“春风行动”“重点企业专场招聘会”“就业援助月”等招聘活动12场次,为60多家企业输送1000多人。截至2025年6月,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477人,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万人,创收5.9亿元。依托“苏陕协作”帮扶机制,充分发挥“镇安月嫂”“镇安采摘工”等劳务品牌带动作用,为群众提供免费培训,实现800多人次就业。前三季度,全县完成农村技能培训1417人,增长6.9%,农村技能人才实现就业566人,增长12.5%;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月平均收入1540元,同比增长5%。 
  镇安县紧盯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发展需要,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868万元,扶持项目137个。孵化基地入驻企业28家,提供就业岗位1200个,最大限度地帮助创业者降低融资成本,支持非公企业持续发展。
  文旅市场显活力
  镇安县把康养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首位产业,实施“生态+旅游”“旅游+康养”融合发展为主的“双+”策略,不断增强游客“吃住行游购娱”体验感,全域旅游综合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今年6至8月,在镇安县聚秀山庄、木王森林公园度假区,每周接待前来康养旅居的人员达到220多人,日均消费100元至150元不等。海棠山景区平均日接待游客490多人,景区的10多家民宿,每天入住率达到70%以上。来镇安享山水、深呼吸、慢生活,镇安县已成为西安市民康养旅居的目的地。
  特别是今年镇安县举办的陕南地区首个县级全马赛事,共吸引游客257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消费增长35%。截至8月底,全县旅游收入16.48亿元,同比增长22.35%,康养旅游收入较快增长成为亮点。
  围绕扩内需、提信心、优环境,镇安县精准施策,全面提升市场活力。截至8月底,全县个体工商户同比增加590户,家用大宗商品销售9700万元,补贴资金1700万元;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9亿元,增长14.8%;农产品线上销售额1.34亿元,同比增长24.1%;房地产业累计商品房销售面积6.15万平方米,增长13.4%。三产的发展,不仅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创业机会,也增加了他们的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