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1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青山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文章字数:1183
  本报讯 (通讯员 张森林 舒 娜)9月中旬,在商南县青山镇社区工厂内,几张简单的小板凳,工人围坐在一起,一场别开生面的“小板凳微宣讲”就开始了。镇“五老”代表、退休老干部朱善国以“接地气、冒热气”的语言同工人讲政策、话家常,把惠民政策等内容为工人一一讲解,这充满“烟火气”的宣讲画面正是青山镇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青山镇搭建“青山学堂”讲学研平台,围绕巩固拓展学习教育成果、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等,实行党政班子带头学、搭建平台深入学、分类施策重点学、走进现场感悟学“四学联动”模式,采取“一月一主题、一季一活动”方式,落实“第一议题”集中学习30余次,举办“青山学堂”主题学习12期,组织镇村干部开展集中培训15场次、固定学习日活动56次、送学上门24次,党性廉洁教育8次。推动镇村干部从“被动学”转向“主动用”,实现政策理解与业务能力双提升。
  青山镇以镇村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为主阵地、农家书屋为知识角、党性教育基地为红色课堂、乡村大舞台为展示窗口,构建覆盖全域的宣传网络,持续深化干部群众经常性教育。以“平安夜访”为纽带,每周组织干部带着政策手册走进农户庭院,全面推行“书记讲党课明方向、干部讲政策解疑惑、群众讲变化晒幸福、能人讲技术促增收、模范讲事迹树标杆”的“五讲”模式,累计开展进村入户宣讲26轮次,让党的创新理论顺着“夜访脚步”走进田间地头、融入家常话语。
  青山镇组建“小板凳”宣讲队,成员带着小马扎穿梭在村口巷尾、田间地头,以宣政策、讲变化、议发展“三位一体”模式,把“文件语”翻译成“家常嗑”、把“大道理”拆解成“身边事”,从医保报销到乡村振兴,从党的二十大精神到民生实事,用“烟火气”十足的表达让群众听得懂、愿意听、用得上。组建“五老”宣讲队,集结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老专家、老教师组成“银发智囊团”,走进机关会议室、学校课堂、厂矿企业、田间地头,结合亲身经历讲革命故事、谈奋斗历程、传经验智慧,将“银龄贤才”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软实力”,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青山镇组建镇村理论宣讲“7+N”志愿服务队,以“红色文化弘扬、绿色产业带动、古色非遗传承、金色发展引领”为“四色”宣讲主线,同时拓展“N”种服务场景——将理论宣讲与移风易俗、精神文明建设、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等深度融合。志愿者通过走村串户唠家常、蹲点调解化矛盾,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明显减少,让学理论、守文明、促发展成为镇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在社区工厂务工的李陆林听完宣讲后感慨:“小板凳就是宣讲台,身边人就是讲师,田间地头、温室大棚就是宣讲阵地,这样的宣讲接地气、长知识。”如今,青山镇已形成“学堂夯基础、阵地广覆盖、宣讲有特色、服务融治理”的理论传播新格局,党的创新理论正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提升治理效能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