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的“菇”事
文章字数:1705
![](/slrb/20250107/mhtml/467bf6e0f071cdc3ba8aaa8caf412856_img_10_823_324_243.png)
![](/slrb/20250107/mhtml/467bf6e0f071cdc3ba8aaa8caf412856_img_327_1145_395_281.png)
2024年12月23日,秦岭深处的丹凤县竹林关镇张塬村天寒地冻,然而,踏入村上的滑子菇大棚,却暖意融融,醇厚的菌香也扑面而来。
“大家摘菇时,把柄留短些,轻拿轻放。”80后姑娘王婷在大棚里穿梭,她边说边示范,只见她手指灵动,轻轻一转,一颗滑子菇便摘了下来,工人学着她的手法,不一会儿,筐子里便装满鲜嫩的滑子菇,大家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王婷是竹林关镇竹林关村人,这片山水赋予了她质朴坚韧的性格。早年间,她凭借自己独到的商业眼光,踏上了特色种植的探索之路。2013年,她率先在竹林关镇尝试种植香菇,简易大棚在田间错落有致,承载着她对致富的热望。在她的带领下,村民们纷纷学习种植技术,搞起香菇种植,田间地头逐渐热闹起来。到了2016年,王婷又将目光投向了珍稀的羊肚菌,经过精心钻研与实践,羊肚菌种植技术也被她成功掌握。
2017年,王婷再次踏上挑战之旅。她在山阳县高坝店镇流转土地40亩,种植香菇与羊肚菌。她整日穿梭在大棚之间,不断尝试不同的种植方法,细致调控温度湿度,一点点积累着宝贵经验,为后续的产业升级默默蓄力。2023年,机缘巧合下,闯荡多年的王婷又回到家乡竹林关镇张塬村,接手了张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任。
“我们村的大棚设施比较陈旧,再加上群众对菌类种植技术一知半解,缺乏有效的产业引领,发展动力不足。”王婷说,刚开始时,望着那略显破败的35个种植大棚,她其实心里没底。但很快,她便燃起斗志,决心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改变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她多方筹措资金,投资300多万元改造升级大棚,确保硬件设施可靠,能为产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考虑到传统食用菌种植在本地发展受限,难有重大突破,王婷前往东北考察。彼时,东北大地冰天雪地,她深入滑子菇种植基地,在那里,她怀着一颗谦逊之心,紧紧跟随着技术员的脚步,穿梭于一个个大棚之间,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认真记录下每一个种植要点,从菌种培育的精细步骤,到温度湿度的精准调控,再到病虫害防治的关键技术,她都详细记录下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时间的努力终于有了回报。王婷不仅带回了先进的滑子菇种植技术,还不惜重金聘请东北的专家,通过远程指导的方式,持续为家乡的种植事业提供助力。凭借着钻研精神,她很快便全面掌握了滑子菇种植技术。与此同时,当地政府也为王婷的创业项目提供了大力支持,硬化了村里的产业道路,让运输车辆能够在村里畅行无阻,为滑子菇种植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2024年,我们尝试种植了20万棒滑子菇,整体来说,这一年的收获很不错。”王婷笑着说,滑子菇种植大棚日常用工90多人,一到采摘高峰期,需要工人100多人,2024年,为工人发工资50多万元。
60多岁的曹娥笑盈盈地说:“2024年,我单是捡菇头这一项活儿就挣了5000多元。趁着身体还硬朗,能多挣点是一点,靠自己劳动挣钱心里舒坦。”
同样因为王婷发展产业而获益的还有吴书明夫妇,他们自从搬迁到移民小区后,靠打零工赚取家用,去年王婷得知他们之前有种植食用菌的经验,就邀请他们夫妇在滑子菇基地务工,靠着勤劳的双手,吴书明家年增收6万多元,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谈及漫漫创业路,王婷满心感恩,她动容地说:“在创业的过程中,政府的优惠政策给了我很大动力,不管是组织专业技术培训还是帮助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都给我创业之路铺就了坚实基石。”
当被问及在当下充满挑战的经济形势下,为何依然坚守在家乡这片土地时,王婷坚定地说:“我打心底热爱这一行,看着这些小小的菌种,在精心呵护下一点点茁壮成长,最终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我内心便涌起一种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而且,在家乡发展产业,不仅能照顾到自己的小家,还能带领着乡亲们一起增收。”如今,王婷每年都会向村集体经济分红5万元。
“2025年,我计划将滑子菇增加至40万棒。同时,着力拓展产业链,开发滑子菇深加工产品,有效提升产品附加值。此外,我还打算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精心打造乡村旅游项目,让游客亲身参与采摘滑子菇的趣味活动,沉浸式感受乡村田园的独特风光。”展望未来,王婷更有着长远的目光,她希望能够培育出一批本土的菌类种植专家,让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家乡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开枝散叶,引领乡亲们向着更加富裕美好的生活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