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儒家修身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王 静
文章字数:2379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核心和精华就在于修身文化。儒家修身文化立足于人性,进而扩展到社会层面,对塑造完善独立人格、协调人际关系、为政治国处世等都有积极作用。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也将儒家修身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结合,对儒家修身文化进行了批判性继承发展。
  从传统民本到人民至上
  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孟子提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讲“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汉唐以来一直主张“民为邦本”,都强调的是人民乃国家之本,主张君主、官吏在治国理政时都应该怀有济世爱民之心,要施行仁德之政,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共产党吸取了儒家民本思想的精髓,把利民、为民作为共产党人的宗旨和出发点,发展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则把坚持人民至上放在六大必须坚持的原则第一位,始终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但儒家传统民本思想,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统治者永远是政治行为的主体,而百姓只是被动去接受的客体。中国共产党则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提出人民当家作主,主张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公务员只是“人民勤务员”,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从德主刑辅、礼法合治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中国历史上的王朝盛世和开明君主,在治国理政方面大都是既重视道德又重视法律,即主张德法共治、礼法合治,推动国家发展。但相比较而言,儒家治理更注重通过教化来引导人们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德治是高于法治的。如董仲舒就认为:“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这里的教即德教;狱即刑罚,意思是道德教化是治国的根本,刑政是治国的次要办法,是辅助。德主刑辅思想也由此正式确立,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治理方式上则强调要法治和德治两手抓。早在1931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就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1954年又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并且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不同的是,儒家传统治理采取的是“以教为本”“以刑为用”的做法,主张德主刑辅、礼法合治。中国共产党则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强调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党内则是采取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有机统一,从而使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
  从自我反省到自我革命
  儒家十分重视自我反省精神,强调通过学习,用圣人先贤的价值标准不断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从孔子的“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到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再到荀子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儒家始终强调作为一名君子要自省、慎独,不断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什么错误。中国共产党也强调在思想建设中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就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之后,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以自我批评推动自我革命,从“人民监督政府”的第一个答案到“勇于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从他律到自律,中国共产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不断增强,领导能力、执政能力也不断提升。但儒家修身的“自我反省”思想重视的是个体的修养功夫,是以封建道德为内容和标准的,追求“君子人格”,旨在培养人们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修养。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则从儒家注重个人修养拓展为党内政治生活的集体“共修”,是以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为标准,并将马克思主义党性理论与儒家修身之道结合起来,是推进党的事业和加强自身建设相统一。
  从天下大同到胸怀天下
  儒家修身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君子”“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最终要实现天下大同的最高社会理想。儒家经典《礼记·礼运》中就给我们描绘了一个尽善尽美的“大同社会”。“大同社会”是儒家“仁”学思想的最高境界,是古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儒家“天下大同”的思想,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胸怀天下。自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进入新时代,又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理论体系之中,写入党章和宪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则把“胸怀天下”作为党百年奋斗的一条重要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六个坚持”,其中第六个是必须坚持胸怀天下,这与儒家天下观提倡的天下大同具有思想继承性,其中蕴含着鲜明的天下观和国际观,这也是得到了国际社会广泛的认同响应,其理论基础就是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但是儒家的“天下大同”思想只是统治阶级教化百姓的思想工具,是有等级性、阶级性、地理局限性的,文化也有优劣之分,例如中国古代王朝认为我们是天朝上国,其他是蛮夷之地、番邦小国,华夏文化优于蛮夷文化,其根本目的是扩大统治范围,让他国听命于中国。中国共产党则是从整个世界的利益出发,消除了文化的优劣等级观念,秉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始终把推动全世界共同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和担当。
  中国共产党继承了儒家修身文化中蕴藏的“经世致用”的为政之道,“内圣外王”的终极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抱负,同时又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儒家修身文化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支撑,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作者单位:中共商洛市委党校(市行政学院 社会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