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5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穿越时光的诗意馈赠
本报记者 朱良娜
文章字数:4253
云雾山间绕,绿意满峰峦——巍巍秦岭,孕育出各色物产,是商洛打造“中国康养之都”最坚实的底气。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香菇产业,小小香菇撑起了群众“致富伞”。图为8月21日,在洛南县四皓街道的香菇种植基地,群众在采摘香菇,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本报记者 杨 鑫 摄)

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引种的红仁核桃,具有仁色鲜红、营养价值高、口感酥脆微甜等特点,市场前景广阔。图为9月13日,洛南县景村镇红仁核桃基地里,群众在采收红仁核桃。 (本报记者 杨 鑫 摄)

秦岭是一座天然药库,藏珍蕴奇,山茱萸便是其中之一。近年来,丹凤县依托“丹凤山茱萸”品牌,积极打造国家级秦岭道地中药材储备库。

秦岭叠翠处,木耳菌畦似墨浪轻涌。这一枚枚“黑色珍馐”是商洛的产业名片,以山野为砚、菌香为墨,在乡村振兴的长卷里,晕染出生态与经济共生的美丽画卷。 (本报记者 杨 鑫 摄)

依托秦岭山水资源,商洛将连翘花海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打造出特色文旅IP,吸引省内外游客前来赏花、休闲,实现“颜值”“价值”双提升。

  唐开成四年(839年)春,杜牧自宣州返长安,途经商州麻涧。忽见云岚四合,桑柳依依,10余户人家散落山间,恍入桃源,倦意顿消,遂赋《商山麻涧》以记:
  云光岚彩四面合,柔桑垂柳十余家。
  雉飞鹿过芳草远,牛巷鸡埘春日斜。
  秀眉老父对樽酒,蒨袖女儿簪野花。
  征车自念尘土计,惆怅溪边书细沙。
  麻涧倚熊耳峰,涧水回环如带,因宜种麻得名,自古便是长安往来武关的驿道要冲。后其外甥裴延翰于麻涧旅店偶得此诗,录入《樊川文集》,方使这抹商洛春景,随墨香流转千年。清代于此设集,始称麻街,地名沿用至今。
  杜牧此作,不独抒客途感怀、寄生平之志,更以诗为笔,铺展一轴秦岭南坡物产丰饶的鲜活画卷:柔桑垂柳,可饲春蚕,亦编箩筐,尽显山野之馈;雉鹿奔逐,草色连天,俱是林泉之珍;牛铃鸡埘,既富田园之趣,亦滋耕力之实;更不论老父樽中酒,犹带五谷醇香……诗人笔下,万物有灵,静静诉说秦岭深藏的物语天机。
  这流淌在诗行间的丰饶与生机,历千载而未歇。今时今日商洛人破译自然密码、点化绿水青山为“康养之都”的深厚底气,正源于这份穿越时光的诗意馈赠。
  秦岭深处菌飘香
  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
  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北宋淳化二年,谪居商州的诗人王禹偁以《畬田词》吟出山居自足的怡然,亦为世人揭开了古代商洛物产丰饶的一角。
  商洛地处秦岭腹地,群峰逶迤如黛,层峦叠翠若屏,气候温润非凡。得天独厚的天地灵气,孕育出遍地珍馐。其间,食用菌尤称秦岭馈赠的佳味。
  商洛人与菌的缘分,早已浸润在千年时光褶皱里,随秦岭云雾一同流转。唐代时,秦巴山民便掌握“煮粥安褚木上,以草复之,即生蕈尔”的原始繁殖法;后发展出“原木砍花”法,以斧痕引菌丝栖身,开创人工栽培木耳先河。
  陆游诗言“唐安薏米白如玉,汉嘉栮脯美胜肉”。其所谓“栮脯”,正是干制木耳。一句“美胜肉”,道尽其滋味之鲜醇。早在西周,《礼记·内则》便将木耳(古称“栭”)与灵芝并列为皇室宴席的“庶馐”,是只有君主才能享用的珍馐。
  而秦岭深处的柞水县,更是木耳故事的千年执笔者。“柞水”之名,源自当地遍生的柞树(又称耳树),其枝干坚韧、肌理温润,是生长黑木耳的优质菌材。明清时期,柞水人便肩挑背扛,将木耳经水陆辗转,销往湖北襄阳、汉口一带。清《陕西通志》记载:“万山丛树多,土人伐生木耳。近耳收买成包,水陆运至襄汉,作郧耳出售,价倍川耳。”彼时的木耳,已是当地人捧在手心的“山林财富”。
  千年菌缘未断,今时柞水更将这份馈赠酿成产业新篇。深秋时节,“中国木耳之乡”核心产区柞水县金米村木耳大棚里,村民正穿梭其中,忙着采摘秋季木耳,菌棒上的木耳如黑珍珠般饱满,眉眼间漾着藏不住的笑意,满是丰收的喜悦与满足。
  “2018年开始建有200个吊袋大棚,当年产出15万袋木耳,产值约120万元。到2024年,木耳产量直接增至600万袋,产值1800万元!”金米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森介绍。在金米村,虽建起现代化木耳大棚,却仍保留着“半露养”的传统:一半菌棒置于棚内控温保湿,一半任其在山间云雾中自然生长,既保证产量,又不失天然风味。
  金米村通过“特色农业+电商直播+文旅融合”的路子,真正实现小木耳撑起大产业,这是秦岭钟灵毓秀与人文智慧交融的生动实践。如今,柞水的木耳不囿于黑白,金木耳、玉木耳渐次绽放,同时经过深加工把木耳酿成啤酒、做成面膜……目前已发展出22大类99个产品,产业综合产值超过37亿元。以柞水木耳为品牌的商洛木耳不仅走进北上广的餐桌,更漂洋过海远销海外。食客舀起一勺木耳汤,或许未曾亲见“秦岭高崔嵬”的壮阔云烟,却能从那温润的口感里,尝到秦岭山水的清冽。
  千丛菌茁承天泽。今日商洛正依托科技力量大力发展木耳、香菇、羊肚菌等菌类种植,全面推广珍稀品种。2024年,全市种植木耳2亿袋,食用菌规模突破5亿袋,鲜品产量近35万吨。
  从千年木耳独耀山林,到百菌争鲜满商洛,商洛这片土地始终循自然之道,化资源为福祉,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健康的康庄大道。
  苍茫绿海结“金果”
  秦岭巍巍,横亘华夏,以巍峨之躯界分南北、调序寒暑,被誉为“中华绿肺”。而正是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于莽莽群山的千沟万壑间,孕育出多种让山民世代牵挂、托举生计的“金果子”。
  商洛核桃便是这诸多“金果子”之一。《洛南县志》记载,早在2000年前的汉代,核桃便已在此生根;北宋《本草衍义》中“核桃风发,陕、洛之间甚多”的记述,见证彼时繁盛;《直隶商州志》更盛赞:“商洛果之最甚者,无如核桃。”清代王时叙在《商州山歌》中亦咏:“梨榴枣栗各芳鲜,彼核之桃树万千。市客收来沽北楚,贾师认得胜西川。”字里行间,皆是核桃与这片土地千年相守的情缘。
  小小的核桃,在岁月变迁中更添新章。1958年,毛泽东主席“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的号召,如春雷唤醒沉睡的山林。从此,零星散布的核桃树连缀成无边绿海,漫山遍野的核桃林成为商洛新名片。当地林业谚语“百株核桃十五年,赛过百亩好良田”,道尽核桃对商洛百姓的分量——它是山林的馈赠,更是撑起山民生计的支柱。
  今日商洛,不负“中国核桃之乡”之名,核桃更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农产品名录。2024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329万亩,产值53亿元,并形成从种植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开发4大类30多款产品,让“金果子”焕发时代光彩。
  从商洛丹凤走出的文学大家贾平凹,在《核桃树》中深情写道:“核桃树是商洛人的摇钱树,也是商洛山的魂。它的根扎在石头缝里,却把果实捧给人间。”寥寥数语,将核桃升华为商洛人坚韧顽强的象征。
  与核桃同为“金果子”的,还有商洛板栗。贾平凹在《商州初录》中,为它写下诗意的注脚:“要是到了秋末,到深山去,栗树无主,栗落满地,一个时辰便捡得一袋。”秋风萧瑟时,带刺的栗蓬自然裂开,露出饱满的果实,这是大山最慷慨的赠予。
  在山阳县南宽坪镇甘沟村,村党支部书记李业宏用数字诠释着板栗的价值:“我们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板栗,全村板栗种植面积8700亩,年产量稳定在50余万斤,产值超200万元。”
  而有着千年板栗栽培史的“中国板栗之乡”镇安,更称板栗为“木本粮仓”。这颗承载生态价值与富民使命的古老果实,正经历科技赋能的革新:镇安依托自然禀赋,携手产学研力量,以分子育种、智能栽培、数字链管理、精深加工为核心引擎,驱动千年“栗”业向智能化、品牌化、高值化全产业链跃迁,品牌价值提升至3亿元,带动3.88万户栗农年均增收5000元,谱写出了“老树开新枝”的现代农业新篇章。
  昔日山野间的“小刺球”,如今已成群众增收的“金果子”,犹如当年杜牧途经麻涧时,村民以珍藏板栗相待的温情,这份山野的慷慨,正在新时代的土壤中,绵延生长。
  丹江河畔无闲草
  瑟瑟复潺潺,朝宗去不还。
  和云归汉浦,喷雪下商山。
  影浸仙娥面,波涵织女鬟。
  饮猿清满掬,渡鹿冷侵斑。
  丹江之水,在宋朝诗人王禹偁的《丹水》里流淌千年。这碧波浸润过仙娥面庞,涵映过织女云鬟,如丝带萦绕田园,似玉环曲折推动漕硙。每当夜枕清流,恍入幽梦;秋汀照影,顿觉心安。这泓清水与巍巍秦岭缠绵相依,滋养着5000年华夏文脉孕育的万千生灵,更孕育出一座天然的医药宝库。
  秦岭无闲草,遍地多灵药。素有“秦岭天然药库”美誉的商洛,境内生长着1192种中药材,其中265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丹参、连翘等10余种道地药材,以其量大质优而享誉四方。
  丹参,别名“郄蝉草”,常生于幽静山谷,药用价值非凡。《神农本草经》载其“其味苦微寒”,主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之症,还能破症除痕,烦满、益气。我国丹参产区有一鲜明特性,越往西,丹参水溶性越高;越往东,醇溶性越高。而商洛正处于产区中间位置,这里的丹参水溶性和醇溶性平衡得恰到好处,品质得天独厚,更被誉为“心脏的保护神”,能有效清除体内自由基,守护心脏免受氧化损伤,又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
  在洛南县古城镇的中药材交易市场里,药商大户贺月桂话语里满是欣慰:“2024年丹参收获季,我收了200多吨干丹参,销往云南等地的药厂,营业额约330万元。”这沉甸甸的收获,不仅带来可观收益,更牵引着周边村民,依靠种植、售卖药材,一步步走向富足。
  连翘则以一抹灿烂金黄,为商洛药香添几分烂漫。每年三四月间,连翘花开,满山金辉与丹江碧波相映,宛如诗画。作为商洛道地药材的代表,连翘栽下3年便可挂果,5至8年即入盛果期。若悉心经营,每年亩产干品80公斤以上,亩产值可突破8000元。丹凤县的万亩连翘种植基地,已然带动数千农户增收。花开时节,游人如织,徜徉连翘花海,品味连翘茶,在这灵山秀水之间,真切感受着“诗”与“药”的完美交融。
  谈及商洛与药的渊源,必提药王孙思邈。他曾隐居秦岭数十载,躬身采集、鉴别百草,既深耕药学,亦探寻养生之道。柞水“十三花宴”,便源自其创制的药膳。相传古时终南山小儿痢疾流行,患儿拒药。孙思邈慈心施救,将药材精制后分置12盘,所余药草与糯米蒸为甜饭,病童食之而愈。柞水百姓念其恩德,建药王庙,并仿其“养生十三法”,于年节婚嫁时设“十三花宴”,以表纪念。
  药王济世之慧,今日仍存。近年来,商洛依托秦岭生态优势,大力发展中医药文化,深挖地方药膳餐饮资源,举办“秦岭养生药膳大会”,确定14类药食同源品种。神仙叶凉粉、蜂蜜腌天麻、鹿茸茶等特色药膳美食,让“药膳”从传统记忆走向日常餐桌,成为商洛文化与养生的独特符号。
  云岚叠翠,丹水荡漾。秦岭的山水早已深深嵌进诗行的韵脚,是木耳朽木生香,藏尽庶馐古调;是核桃缀满枝丫,裹满岁月温潮;是连翘漫染春山,映透丹江清韶;是药膳药食相融,载着药王济世良韬……
  商洛的每一缕风物,都是秦岭写给人间的诗,在时光里沉淀得愈发醇厚悠长,正可谓:千年物华韵未改,一川秀色续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