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夫妻携手奏响“稻虾共养”致富曲
本报记者 杨 鑫
文章字数:1107
宋树红驾驶收割机,开足马力作业,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夕阳下,郭海燕手捧着收获的稻谷,充满喜悦。

  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结束了连绵的阴雨天气后,秋收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商州区腰市镇,一度成为网红打卡地的张郭村千亩稻田里,宋树红和郭海燕夫妻俩也正为颗粒归仓忙碌着。
  11月3日,在位于张郭村占地面积1000多亩的“稻虾共生”项目基地内,宋树红驾驶着自己新购买的联合收割机,来回穿梭在金黄的稻田中,争分夺秒确保稻谷颗粒归仓。
  据了解,该“稻虾共生”基地为陕西山水海虹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项目。公司成立于2017年9月,前身为商州区海虹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市首家小龙虾养殖企业,主要发展“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包括龙虾精养、幼苗培育、稻虾共作、节水抗旱稻种植等项目。今年是公司实施“稻虾共生”项目的第3个年头,养殖、种植面积也由原来的300多亩扩展到目前的1000多亩,其中700多亩用于水稻种植。
  “今年雨水较多,加上持续的低温天气,相较于去年水稻成熟时间较晚,目前我们的水稻已经全部成熟,要尽快完成收割、烘干。”公司法人宋树红说着,卸完收割机里刚收满的稻谷,又一个起身回到驾驶室继续在稻田里收割。
  “我媳妇是江苏盱眙人,执行力很强,干起活一个人能顶好几个人。我们夫妻就是公司的主力军,老婆主外我主内。”宋树红的丈夫郭海燕是公司负责人,他推平三轮车厢里刚卸下的稻谷,笑眯眯地看着妻子忙碌的身影说,“今年种植面积700多亩,预计每亩收稻谷500公斤,算下来总共要收35万公斤稻谷,去年是人工和外地收割机完成的收割,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加上今年雨水太多不易保存,我们又花费了40多万元购买了这台收割机,那边还有正在调试的烘干塔。”顺着郭海燕手指的方向,看到几名工作人员正在不远处安装调试一座黄色的烘干塔。为了种好稻谷,除了收割机、烘干塔之外,他们还有吸粮机等其他机械,目前已经在机械上投资100多万元。
  数百亩稻田刚刚开始收割,宋树红和郭海燕就已经为35万公斤稻谷做好了销售计划。郭海燕介绍,他们种植的是生态大米,去年的收成基本销售一空。今年产量比去年翻了很多倍,加上商标注册也即将完成,计划一部分大米进入线下扶贫超市销售,一部分正在筹备做线上直播销售。另外,他们也在尝试做观光农业,让消费者可以沉浸式体验丰收,小龙虾可以现场抓,稻谷也可以在购买现场去壳、分装,他们目前正在基地里规划场地、安装设备,积极为有体验感的销售活动做准备。
  目前,山水海虹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张郭村300多户群众增收,提供5个公益性岗位,在当地有常用工12人,农忙时节可为50多人提供就业机会。宋树红和郭海燕不仅把“稻虾共生”项目做成了红火的致富产业,也为家乡发展、乡邻增收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