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5年11月0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洛南豆腐:千年技艺的守正与创新
本报通讯员 冯江慧
文章字数:3644
    王振书在院内建设了豆腐文化馆、体验馆,定期向豆腐行业会员及游客宣讲豆腐产业文化内涵。

    洛南豆腐既藏着秦岭腹地的风土印记,更镌刻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革新。图为洛南县豆腐产业园豆农公司规模化生产豆腐。

  10月24日,天刚放亮。洛南县洛源镇“洛源老刘家”非遗工坊的灯光已点亮了村口的路。
  刘凡蹲在泡豆池边,指尖拂过一颗颗饱满的黄豆。这是从附近农户家收来的新豆,经秦岭山泉水浸泡了整整10个小时,此时,每一粒都胀得莹润发亮。
  “石磨磨浆的声音要轻,节奏要均匀,快了慢了都出不了好味。”他对石磨旁的闵双霞叮嘱道。
  像这样磨豆腐的场景,在洛南已上演了千百年。从战国孙膑为母制“无骨肉”的传说,到清乾隆御膳桌上的贡品,再到撑起20.9亿元的特色产业,一块温润的洛南豆腐,既藏着秦岭腹地的风土印记,更镌刻着一代代手艺人的坚守与革新。
  从民间传说到御膳珍品
  “水点琼浆天下奇,火烧豆腐云外香。”在洛南县豆腐文化馆,豆制品行业协会会长王振书轻抚着一块祖辈留下的老石磨,这里每一件器物都在诉说着洛南豆腐的千年沿革。
  关于豆腐的起源,据《本草纲目》记载:“大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但洛南民间却流传着更早的传说。战国时期孙膑为赡养牙口脱落的母亲,尝试用大豆制作“无骨肉”。多次失败后,却因庞涓使坏,将发酸的泔水倒入,意外促成豆浆凝结,由此发明豆腐。虽无史料佐证,但这份与孝道相关的传说,早已融入洛南人的生活肌理——当地至今保留着腊月二十五做豆腐祈“多福”的习俗。
  真正让洛南豆腐声名远播的,是明清时期的贡品历史。明朝张御史救灾时,百姓以豆腐入膳款待钦差,后传入宫廷。清乾隆年间,洛南豆腐因“白如玉、滑如脂、香而不腻”被钦点为御膳,从此有了“秦岭软白金”的美誉。王振书的家族谱上记载,其先祖在道光年间就曾为西安府衙专供豆腐干,“每块一寸见方,卤制三遍,阴干百日”的规矩代代相传。如今,洛南豆腐已走向全国,走上了人民大会堂的餐桌。
  洛南豆腐之所以好吃,缘于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地处秦岭深处的洛南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68.9%的森林覆盖率涵养出富含矿物质的山泉水,年均11.1℃的气温让本地大豆蛋白质含量高达42%。“别处学不去的,是洛南的好山好水好豆,这是做出洛南好豆腐的关键。”王振书说,秦岭山泉的弱碱性,正是豆腐筋道嫩滑的关键。
  2017年,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洛南豆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将这份自然与人文的馈赠以制度形式固定下来。如今在洛南,从选豆到点浆的24道古法工艺,仍在被严格遵循。
  “老手艺”的新传人
  “刚回来那阵,街坊都笑话我大学生磨豆腐,白读了书。”在陕西大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刘凡正盯着智能测控仪,80℃正是酸浆点浆的最佳温度。这位“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谈起14年前的选择,语气里仍带着倔强。
  2011年,在外打工的刘凡因父亲一句“祖辈传下来的手艺不能断”,选择回到老家,从事豆制品加工。刚进作坊时,还是“石磨+铁锅”的老配置,夏天豆腐保质期超不过半天,一天最多做50斤。“守着金饭碗却要饭吃,这不行。”2012年,他注册了“洛源老刘家”商标,带着攒下的积蓄去外地考察现代化生产线,下决心打破传统工艺的局限。
  此后,刘凡掀起了一场“温柔的革命”:保留石磨磨浆、酸浆点浆的古法,但引入高温杀菌设备;坚持不添加防腐剂,通过真空包装延长保质期;传承传统工艺,又开发了出代餐、餐饮专供等细分产品。“变的是效率,不变的是品质。”他指着原料仓说,这里用的大豆,每批都经过严格的指标检测。
  这种“守正创新”让老手艺焕发新生。2024年底,刘凡的公司年产豆制品350吨,年产值突破800万元,“洛源老刘家”入选“陕西非遗好物”,还获得了“商洛老字号”称号。
  在洛南,像刘凡这样的传承人还有不少。保安镇的王洋接手家族作坊后,投资2000万元建成智能生产线,日产能从300斤跃升至3000斤。同时,还将“百年王家”豆腐宴搬上抖音,教网友做豆腐丸子、豆腐脑,单场直播吸引上万人观看。
  “祖上14辈豆腐匠,这手艺早融在骨子里了。”在民生食品公司车间里,王振书这位百年王家第15代传承人深情地说,“让年轻人亲手推推磨,才知道一块豆腐里藏着多少讲究。”目前,洛南县已认证8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建成3个非遗工坊,培养技术骨干1200人次。
  “小豆腐”撑起大产业
  “现在种大豆,一亩地比以前能多挣300多元!”在城关街道小河村的田埂上,村民陈夏记扒开泛黄的大豆叶,露出饱满的豆荚。他家4亩大豆,今年早早签了收购协议,“保底价每斤2.8元,不愁卖。”
  陈夏记的底气,来自洛南县筑牢产业根基的系列举措。作为“全国大豆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洛南在全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2024年优质大豆种植面积8.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每亩补贴200元,大豆纯种每亩补贴150元”,陈夏记算起政策账,“这就是要让农民安心种‘金豆子’。”
  原料有了保障,生产端的变革随之而来。在占地3200平方米的洛南县豆腐产业园,豆制品加工企业及合作社集聚成群,组建洛南豆腐加工销售运营公司,彻底改变了过去“小作坊散乱差”的局面。“从泡豆到包装全流程智能操控,损耗率从10%降到3%。”在王振书的生产线旁,自动化分拣设备正将豆腐精准分装。
  产业链的延伸让价值不断提升。洛南县探索“政校企”“政企企”协同创新模式,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合作平台,联合研发出豆乳、豆蛋白等20多个新品,推动豆腐从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迈进。“别小看一块豆腐,学问大得很!靠着这些新模式,我们这几年研发出了10多种产品。”王振书拿起一包小豆干介绍,“这是我们的爆款,销往南京、上海等地,价格是鲜豆腐的6倍。”
  产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带动百姓增收。洛南构建起“企业+集体经济+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目前豆腐产业遍布全县16个镇(街道),产业链企业超1000家,带动1.5万户农户4.2万人增收致富。今年1至9月份,全县销售豆制品8.7万吨、综合产值20.9亿元。王振书的企业优先聘用脱贫户,300多户农户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以前出去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保安镇三义村的黄长合在产业园包装车间工作,每月收入稳定。
  目前,洛南县豆腐产业链企业已形成“百年王家”“洛源老刘家”等10个特色品牌,并在西安、商州开设31家豆腐体验店、245家鲜豆腐直营店。“洛南豆腐”品牌逐步享誉关中、陕南,辐射西北,成为秦岭著名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洛南县也荣获“陕西豆腐之乡”称号。“这地理标志就是金字招牌!”王振书深有体会。
  “老味道”的新表达
  “一块豆腐,藏着洛南的山水与匠心。”在西安市育才路洛味源·洛南豆腐馆内,张瑜正在为顾客演示豆腐制作技艺。一盘香气扑鼻的麻辣豆腐引来路人驻足,“这是秦岭山泉水做的,您尝尝就知道不一样。”
  让洛南豆腐走出秦岭,文化赋能是关键一招。洛南县组织豆腐企业多次“出征”西安,在西安掀起了“洛南豆腐热旋风”,盛大的“洛南豆腐走进西安万人嗨吃”点燃市民热情。近年来,先后举办洛南核桃、洛南豆腐促消费促增收等活动40多场,吸引近500万人次参与。同时,为年轻群体量身打造《洛南豆腐》主题曲,推出时尚礼包和节日礼券,让传统美食变身新潮伴手礼。更令人惊喜的是,洛南豆腐还吸引了瑙鲁共和国总统的目光,成为外交场合的“秦岭名片”。
  文化传承是推动豆腐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豆腐产业发展就缺少了灵魂。”王振书对豆腐产业发展具有独到的见解。洛南王家豆腐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目前已传承了16代。在王振书的豆腐大院内,除豆腐文化馆、体验馆外,还建设了豆腐文化墙、“豆腐宴”美食馆,另外还开设了“豆腐大讲堂”,定期向豆腐行业会员、子女及游客宣讲豆腐产业文化内涵。“我认为豆腐文化具有创新、包容、勤劳、诚信等深厚内涵,教育下一代要清白做人、诚信做事。”王振书自豪地说。
  非遗传承与文旅融合的深度碰撞,让洛南豆腐的文化价值不断凸显。四皓街道打造“豆腐一条街”,游客可以品尝热豆腐、豆腐干等特色美食。王振书将豆腐文化与红色文化资源结合,推出“豆腐+研学”体验游,年接待研学、旅游团队28个,超3000人次。“洛南豆腐的魂,是山水的馈赠,是匠人的坚守,更是文化的传承。”王振书的一席话,道出了这份产业的真谛。
  “软白金”的新征程
  秋日时节,洛南的豆田迎来丰收,山间的豆香与车间的机器声交织成希望的乐章。
  刘凡的新厂房正在加紧建设,投产后豆腐干年产量将突破500吨;王振书带着团队在上海参加食品博览会,获得“凉拌豆干金奖”;陈夏记盘算着明年再扩种2亩大豆,“跟着政策走,准没错。”
  “我的目标是把‘洛源豆腐干制作技艺’列入国家级非遗,让洛南豆腐香飘全国。”刘凡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专利证书。王振书则在琢磨着数字化传承,“打算建个线上豆腐博物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老手艺。”
  从战国传说到御膳珍品,从手工作坊到现代产业,洛南豆腐的千年旅程,是一部匠心传承史,更是一部乡村振兴志。秦岭的山泉仍在流淌,石磨的转动从未停歇,当古老技艺遇上现代产业,这枚温润的“软白金”,正在秦岭腹地书写着更加动人的新篇章。
  正如王振书所说:“一块豆腐虽小,却能撑起大民生、带动大发展,这就是洛南豆腐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