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照耀过的岁月
文章字数:1887
梁新会
文字的力量,从来不是凭空而生的璀璨,而是岁月打磨后闪耀的光芒。郭发红的散文集《一切会好起来的》,如一幅人生长卷,全方位多角度地书写了他的生命历程——既有商业浪潮里的起落,也有文学世界中的坚守,更藏着普通人对生活、对故乡、对世事的感悟。他以半生经历为底色,将过往的点滴酝酿成文字,让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温度与重量。
这本散文集分为“屐齿留痕”“一路有你”“纸上故乡”三部分,看似各成篇章,实则串联起郭发红一生的轨迹——从乡村少年到企业经营者,再到文学创作者,每一段旅程都在文字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郭发红的人生起点,是渭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他的文字自带泥土的芬芳。但不同于如今许多“滤镜化”的乡村叙事,他的文章里满是真实可触的成长细节:从小勤奋苦读,考取水利中专,毕业后进入企业,拥有“一进定终身”的工作;本是旁人羡慕的“双职工”,却在20世纪90年代初遭遇到了企业分流的困境,他毅然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2008年创办自己的工程设计公司,12年深耕商业领域,在巅峰时刻又选择“急流勇退”,转身投入文学创作。这份勇气,本身就为文字注入了厚重的底色。他写的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自己踩过的坑、吃过的苦、做过的选择,每一句话都带着生活的粗粝感。就像他在文中提及的“灰头土脸的打工生涯”,没有刻意渲染艰辛,却能让经历过漂泊的人瞬间产生共鸣;而“十二年企业奋斗”的寥寥数语,背后藏着的隐忍与取舍,也让文字有了格外打动人心的力量。
更难得的是,文学于郭发红而言,从不是“退隐后的消遣”,而是贯穿一生的挚爱与追求,甚至多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88年,一篇报告文学让他收获了爱情;2000年,一篇人物通讯让他重回水利行业,结束了漂泊的打工生活;2021年,他的报告文学斩获“讲好黄河故事”征文一等奖,这份认可让他直言“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这三段与文字相关的经历,像三颗珍珠,串联起他的人生,也印证了文学在他生命里的分量——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雪中送炭的支撑,是迷茫时的方向,是失意时的慰藉。近5年来,他在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尝试文学与国学的融合,即便没有流量与名利的回报,他依旧乐在其中。这份“津津乐道”的热爱,让他的文字少了浮躁,多了纯粹,读来令人舒心。
在全书三部分内容中,“屐齿留痕”无疑是最具个人特色与情感张力的篇章。郭发红没有回避过往的遗憾与辛酸,而是以直白的笔触,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袒露在读者面前。开篇的《荷包蛋》,是一篇关于母亲的文字,让人泪目:“母亲去世一年了,我跪在她的坟头,多想喊她一声‘妈’。母亲在世时,我没有喊过一声妈,因为她是聋哑人,听不见的,我们之间的交流,只有肢体语言、目光和泪水。”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正是“屐齿留痕”的动人之处——没有大段空洞的抒情,却让平凡的细节里盛满了真情,也让这份个人记忆,激发了为人子女的共情。
如果说“屐齿留痕”是他的“个人自传”,那“一路有你”便是他人生里的“群像记”。《班长王海》《犹记当年雏燕飞》《同学和顺》《能人老李》《“没文化”的“文化人”》,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着鲜明个性。郭发红将这些难忘的人写进文中,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度修饰,只是还原了相处时的点滴细节,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几乎可以当作短篇故事来读。若能进一步深挖,这部分内容就会更具感染力——毕竟,人情的珍贵,从来都藏在具体的细节里。
至于“纸上故乡”,则是郭发红对故土的另一种“回望”。他没有停留在回忆乡村的生活场景,而是选择深挖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将个人故乡与地域文化相连。这份书写,让他的“故乡”不再局限于自己成长的小村庄,而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既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也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空间。这种视角的延伸,不仅丰富了散文集的内容,也让文字有了更深的厚度,体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情——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多了一份对地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通读《一切会好起来的》,不难发现,郭发红的文字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真实”与“真诚”。他没有刻意美化人生,也没有因为涉足文学创作就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以最朴实的语言,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故乡,写岁月里的酸甜苦辣,写人生中的坚守与感恩。他喜欢读《诗经》与古文,这份国学积累也悄悄融入文字,让文章多了一份温润的气质。另外,他的语言兼具诙谐感与生动性,且融入浓郁地方特色,辨识度极强。
有人说,文字是岁月的镜子,能照见过往的痕迹。而在郭发红这里,文字更像是一盏灯,不仅照亮了他自己走过的路,也温暖了每一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不是所有文字都能闪闪发光,只有那些藏着真心、浸过岁月、满是温度的文字,才能在时光里留下痕迹,也才能让读过的人,感受到“一切会好起来的”的力量。
文字的力量,从来不是凭空而生的璀璨,而是岁月打磨后闪耀的光芒。郭发红的散文集《一切会好起来的》,如一幅人生长卷,全方位多角度地书写了他的生命历程——既有商业浪潮里的起落,也有文学世界中的坚守,更藏着普通人对生活、对故乡、对世事的感悟。他以半生经历为底色,将过往的点滴酝酿成文字,让每一篇文章都带着温度与重量。
这本散文集分为“屐齿留痕”“一路有你”“纸上故乡”三部分,看似各成篇章,实则串联起郭发红一生的轨迹——从乡村少年到企业经营者,再到文学创作者,每一段旅程都在文字里留下了清晰的印记。
郭发红的人生起点,是渭南地区的一个小村庄,他的文字自带泥土的芬芳。但不同于如今许多“滤镜化”的乡村叙事,他的文章里满是真实可触的成长细节:从小勤奋苦读,考取水利中专,毕业后进入企业,拥有“一进定终身”的工作;本是旁人羡慕的“双职工”,却在20世纪90年代初遭遇到了企业分流的困境,他毅然踏上了外出打工之路;2008年创办自己的工程设计公司,12年深耕商业领域,在巅峰时刻又选择“急流勇退”,转身投入文学创作。这份勇气,本身就为文字注入了厚重的底色。他写的不是空洞的道理,而是自己踩过的坑、吃过的苦、做过的选择,每一句话都带着生活的粗粝感。就像他在文中提及的“灰头土脸的打工生涯”,没有刻意渲染艰辛,却能让经历过漂泊的人瞬间产生共鸣;而“十二年企业奋斗”的寥寥数语,背后藏着的隐忍与取舍,也让文字有了格外打动人心的力量。
更难得的是,文学于郭发红而言,从不是“退隐后的消遣”,而是贯穿一生的挚爱与追求,甚至多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88年,一篇报告文学让他收获了爱情;2000年,一篇人物通讯让他重回水利行业,结束了漂泊的打工生活;2021年,他的报告文学斩获“讲好黄河故事”征文一等奖,这份认可让他直言“觉得自己年轻了十岁”。这三段与文字相关的经历,像三颗珍珠,串联起他的人生,也印证了文学在他生命里的分量——不是锦上添花的装饰,而是雪中送炭的支撑,是迷茫时的方向,是失意时的慰藉。近5年来,他在创作之路上不断探索,尝试文学与国学的融合,即便没有流量与名利的回报,他依旧乐在其中。这份“津津乐道”的热爱,让他的文字少了浮躁,多了纯粹,读来令人舒心。
在全书三部分内容中,“屐齿留痕”无疑是最具个人特色与情感张力的篇章。郭发红没有回避过往的遗憾与辛酸,而是以直白的笔触,将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袒露在读者面前。开篇的《荷包蛋》,是一篇关于母亲的文字,让人泪目:“母亲去世一年了,我跪在她的坟头,多想喊她一声‘妈’。母亲在世时,我没有喊过一声妈,因为她是聋哑人,听不见的,我们之间的交流,只有肢体语言、目光和泪水。”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正是“屐齿留痕”的动人之处——没有大段空洞的抒情,却让平凡的细节里盛满了真情,也让这份个人记忆,激发了为人子女的共情。
如果说“屐齿留痕”是他的“个人自传”,那“一路有你”便是他人生里的“群像记”。《班长王海》《犹记当年雏燕飞》《同学和顺》《能人老李》《“没文化”的“文化人”》,每一个人物都是有着鲜明个性。郭发红将这些难忘的人写进文中,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过度修饰,只是还原了相处时的点滴细节,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几乎可以当作短篇故事来读。若能进一步深挖,这部分内容就会更具感染力——毕竟,人情的珍贵,从来都藏在具体的细节里。
至于“纸上故乡”,则是郭发红对故土的另一种“回望”。他没有停留在回忆乡村的生活场景,而是选择深挖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古迹,将个人故乡与地域文化相连。这份书写,让他的“故乡”不再局限于自己成长的小村庄,而是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既是他魂牵梦绕的故土,也是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空间。这种视角的延伸,不仅丰富了散文集的内容,也让文字有了更深的厚度,体现出他对故乡的深情——早已超越了个人情感,多了一份对地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通读《一切会好起来的》,不难发现,郭发红的文字之所以动人,核心在于“真实”与“真诚”。他没有刻意美化人生,也没有因为涉足文学创作就追求华丽的辞藻,只是以最朴实的语言,写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故乡,写岁月里的酸甜苦辣,写人生中的坚守与感恩。他喜欢读《诗经》与古文,这份国学积累也悄悄融入文字,让文章多了一份温润的气质。另外,他的语言兼具诙谐感与生动性,且融入浓郁地方特色,辨识度极强。
有人说,文字是岁月的镜子,能照见过往的痕迹。而在郭发红这里,文字更像是一盏灯,不仅照亮了他自己走过的路,也温暖了每一个读到这些文字的人。不是所有文字都能闪闪发光,只有那些藏着真心、浸过岁月、满是温度的文字,才能在时光里留下痕迹,也才能让读过的人,感受到“一切会好起来的”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