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官司
					
						
						文章字数:1728
						
						  俗话说,拳头打不散冤家,法理解得开死结。秦岭腹地的石窑村,因一起“牛”官司闹得沸沸扬扬。
张强和王海这对原先的哥们儿,为三头牛犊红了眼,见面就像鹐架的公鸡,恨不得立马把对方啄秃了。
事情还得从春耕时说起。彼时,务弄庄稼的把式张强将自家的牛圈扩建了一番,准备新添几头牛犊,养大了好耕地。他听人说关中平原的秦川牛品种不错,“身大力不亏,拉犁打场样样行”。于是,就找到同村的王海——这位曾常年在外跑运输、见多识广的老大哥当参谋。
两人很快碰了头。“王哥,你帮着兄弟,咱俩进川去买三头牛犊,最好是秦川牛,还要物美价廉。”张强说罢还承诺,事成后付对方跑路费。
被人需要是一种快乐和满足。热心肠的王海当即拍着胸脯,一口应承下来。
谁知几天后,待两人把牛犊拉回圈,好奇的村人你瞅瞅、我瞧瞧,看着看着却冒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这叫啥秦川牛?歪瓜裂枣差不多”“瞅瞅这头的毛色、骨架,明显是土牛”……
身为主家的张强脸上挂不住了,撇开自己掏的六千多块钱不说,若品种不对,往后如何耕地?他第一时间拨通了王海的电话。
闻讯而来的王海也急了:“牛贩子说保真。况且,咱们货比三家,省了不少钱,你当时也没意见啊!”两人当即吵了起来。
更让王海气恼的是,那天三头牛犊价格从一万元谈到八千三百元,张强带的钱不够,他二话不说给对方垫了小两千,现在倒好,辛苦费张强不提,自己花钱还不讨好。“好心当成驴肝肺!”王海满肚子委屈。
小组长来说和,蹲在牛圈边劝了半天,双方谁都没有退让。紧接着,村党支部书记也来了,让找牛贩子“退货”,可买牛犊是一锤子生意,张王二人连对方姓甚名谁都不晓得。
眼看问题就这样由小拖大,王海心想自己垫付的钱八成是要不回来了。这天夜里,他越想越气,索性把张强牛圈里那只杂毛牛犊“偷”回自家,企图以物抵债。第二天,张强报了警,事情惊动派出所,结果依旧悬而未决。
几经拉扯的二人只得诉诸法律,同时起诉了对方。王海告张强,要对方支付跑路费、返还垫付款;张强主张由王海承担自己未能买到中意牛犊而支付购牛款的损失。
案子到了郑为民所在的派出法庭。作为一名老法官,郑为民在秦岭的沟沟坎坎工作近三十年,大小纠纷处理了几千起。隔天,他便带着助理和书记员来到石窑村,巡回解纷。
首先给牛犊“定性”。“换句话说,是不是秦川牛得做鉴定。但聘请专业的鉴定机构花费太大,都得从当事人身上出。”郑为民觉着没必要,于是他转变思路,一并请来镇上的畜牧专家,对方摸摸这个犄角,敲敲那个蹄子,又扒开牛嘴逐一看牙口。当场给出结论,张强家的两头确是秦川牛,只是长得瘦了点、丑了点,多经管就好。被王海带走的那头,属改良品种,成膘快,“养大了能耕地,当肉牛出售也可以。”
听罢专家的话,两人耷拉着脑袋不说话。张强呢,是个认死理的,尤其接受不了那头改良的牛犊。
郑为民则不慌不忙,他双手一摊,对王海道:“帮人办事,得按人家的谱来,不能自己觉得好就成。这就跟做鞋似的,合不合脚,得穿的人说了算。”又转身告诫张强,“辛苦费是你承诺过的,部分买牛钱对方垫了,明账谁也赖不掉。”
待各打五十大板后,双方不约而同地点点头。看火候差不多了,郑为民遂从那头被王海“偷”回的牛犊着手。他前面问过王海,牛犊回去养得如何,对方信誓旦旦:喂啥吃啥,见天长肉哩!
“你中意?”法官问。
“很中意!”王海答。
“好,既然王海对私自牵回的牛犊信心满满,养得也不赖,干脆以牛抵款,这头归王海;剩下两头还属张强。”郑为民的口吻十分严肃,用毋庸置疑的语气提出初步调解意见。张王二人先是一愣,思索片刻后,都觉着有专家权威认定、有法官明法析理、有村干部在场说和,不好再争究什么。
接下来,郑为民趁热打铁,再请专家估算,王海拉回的牛犊顶完垫付款大约还剩三百块,由王以现金形式补偿给张。如此,就当王海是给自家相了牛犊,也就不存在辛苦费;张强的诉求也基本得到满足。
“要得公道,打个颠倒,法官处理事情疏
堵气、接地气……”旁听村民纷纷称赞道。
隔天,郑为民下乡办案刚回到法庭,就见张王二人等在门口。“郑法官,俺俩专程来给您‘送礼’了。”不等郑为民制止,对方就将一面鲜红锦旗取出,一人拎一角展开来,是七个金色大字:牛法官断牛官司。
恰此时,远处传来几声“哞哞”牛叫声,在秦岭山坳里悠悠荡开,像是在为这场化解的矛盾唱和曲。
					
                张强和王海这对原先的哥们儿,为三头牛犊红了眼,见面就像鹐架的公鸡,恨不得立马把对方啄秃了。
事情还得从春耕时说起。彼时,务弄庄稼的把式张强将自家的牛圈扩建了一番,准备新添几头牛犊,养大了好耕地。他听人说关中平原的秦川牛品种不错,“身大力不亏,拉犁打场样样行”。于是,就找到同村的王海——这位曾常年在外跑运输、见多识广的老大哥当参谋。
两人很快碰了头。“王哥,你帮着兄弟,咱俩进川去买三头牛犊,最好是秦川牛,还要物美价廉。”张强说罢还承诺,事成后付对方跑路费。
被人需要是一种快乐和满足。热心肠的王海当即拍着胸脯,一口应承下来。
谁知几天后,待两人把牛犊拉回圈,好奇的村人你瞅瞅、我瞧瞧,看着看着却冒出一些不和谐的杂音。“这叫啥秦川牛?歪瓜裂枣差不多”“瞅瞅这头的毛色、骨架,明显是土牛”……
身为主家的张强脸上挂不住了,撇开自己掏的六千多块钱不说,若品种不对,往后如何耕地?他第一时间拨通了王海的电话。
闻讯而来的王海也急了:“牛贩子说保真。况且,咱们货比三家,省了不少钱,你当时也没意见啊!”两人当即吵了起来。
更让王海气恼的是,那天三头牛犊价格从一万元谈到八千三百元,张强带的钱不够,他二话不说给对方垫了小两千,现在倒好,辛苦费张强不提,自己花钱还不讨好。“好心当成驴肝肺!”王海满肚子委屈。
小组长来说和,蹲在牛圈边劝了半天,双方谁都没有退让。紧接着,村党支部书记也来了,让找牛贩子“退货”,可买牛犊是一锤子生意,张王二人连对方姓甚名谁都不晓得。
眼看问题就这样由小拖大,王海心想自己垫付的钱八成是要不回来了。这天夜里,他越想越气,索性把张强牛圈里那只杂毛牛犊“偷”回自家,企图以物抵债。第二天,张强报了警,事情惊动派出所,结果依旧悬而未决。
几经拉扯的二人只得诉诸法律,同时起诉了对方。王海告张强,要对方支付跑路费、返还垫付款;张强主张由王海承担自己未能买到中意牛犊而支付购牛款的损失。
案子到了郑为民所在的派出法庭。作为一名老法官,郑为民在秦岭的沟沟坎坎工作近三十年,大小纠纷处理了几千起。隔天,他便带着助理和书记员来到石窑村,巡回解纷。
首先给牛犊“定性”。“换句话说,是不是秦川牛得做鉴定。但聘请专业的鉴定机构花费太大,都得从当事人身上出。”郑为民觉着没必要,于是他转变思路,一并请来镇上的畜牧专家,对方摸摸这个犄角,敲敲那个蹄子,又扒开牛嘴逐一看牙口。当场给出结论,张强家的两头确是秦川牛,只是长得瘦了点、丑了点,多经管就好。被王海带走的那头,属改良品种,成膘快,“养大了能耕地,当肉牛出售也可以。”
听罢专家的话,两人耷拉着脑袋不说话。张强呢,是个认死理的,尤其接受不了那头改良的牛犊。
郑为民则不慌不忙,他双手一摊,对王海道:“帮人办事,得按人家的谱来,不能自己觉得好就成。这就跟做鞋似的,合不合脚,得穿的人说了算。”又转身告诫张强,“辛苦费是你承诺过的,部分买牛钱对方垫了,明账谁也赖不掉。”
待各打五十大板后,双方不约而同地点点头。看火候差不多了,郑为民遂从那头被王海“偷”回的牛犊着手。他前面问过王海,牛犊回去养得如何,对方信誓旦旦:喂啥吃啥,见天长肉哩!
“你中意?”法官问。
“很中意!”王海答。
“好,既然王海对私自牵回的牛犊信心满满,养得也不赖,干脆以牛抵款,这头归王海;剩下两头还属张强。”郑为民的口吻十分严肃,用毋庸置疑的语气提出初步调解意见。张王二人先是一愣,思索片刻后,都觉着有专家权威认定、有法官明法析理、有村干部在场说和,不好再争究什么。
接下来,郑为民趁热打铁,再请专家估算,王海拉回的牛犊顶完垫付款大约还剩三百块,由王以现金形式补偿给张。如此,就当王海是给自家相了牛犊,也就不存在辛苦费;张强的诉求也基本得到满足。
“要得公道,打个颠倒,法官处理事情疏
堵气、接地气……”旁听村民纷纷称赞道。
隔天,郑为民下乡办案刚回到法庭,就见张王二人等在门口。“郑法官,俺俩专程来给您‘送礼’了。”不等郑为民制止,对方就将一面鲜红锦旗取出,一人拎一角展开来,是七个金色大字:牛法官断牛官司。
恰此时,远处传来几声“哞哞”牛叫声,在秦岭山坳里悠悠荡开,像是在为这场化解的矛盾唱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