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口有架野葡萄
					
						
						文章字数:1493
						
						  小区巷口东侧有一架野葡萄,从地面一直爬上巷口头一家的三楼,枝枝蔓蔓,交错纵横,健壮异常。每到夏天,繁盛的叶子碧绿一片,算是家门外难得的一道景观。早晚出入,有意或无意间看见,顿觉凉爽舒坦。
想起野葡萄,就像吃了青杏,有点酸的口水要流出的感觉。
它是一种喜欢爬树的藤类植物,其实并不都很酸,有不少品种之别。有的颗粒大似指头蛋,有的小如豆粒;有的酸出眼泪,有的甜得心醉;有的初秋即熟,有的直到下霜枯干脱落,也未完全黑熟。葡萄熟后,颗粒上有层霜一样的东西,叫果霜,李梅、苹果、柿子,还有其他不少果子也有,只不过在黑底色上格外显眼。无论哪种果子,只要经历了风霜,香甜之味,就变得更加浓郁绵长。
在老家的山坡上,野葡萄十分常见。爬在地边树上的藤蔓,常常因为遮了日光、荒了庄稼惹人讨厌,被毫不留情地一砍再砍。即便从根部被直接割断,往往仍有小苗在春日里悄然发出,一两年后,又蓬勃一片。
野果们很奇怪,哪一年说结都结,说不结,就都歇了下来,像是集体商量过。有时在山野碰到一架,一摘就是半背篓,放在家里要吃好多天;也有时候,连找好几架,也摘不到一把。老辈人常说是“年号的事”,而在我看来,还是气候在作祟。
小时候,别说是吃家葡萄,见一眼都难。能吃到的水果,几乎都来自大山。
家乡以野生葡萄为原料之一的葡萄酒厂,多年来一直收购野葡萄。除了填充肚子,我已记不清有过多少次上山采摘野葡萄卖给厂里了。有人说,现在该厂酿酒用的葡萄原汁,一部分还是很久以前的存货。若真如此,说不定哪天喝的红酒里,有几滴,就来自我当年亲手所采的葡萄呢。
县里的那家酒厂产的是红酒,用野葡萄其实还可酿出白酒。办法跟酿苞谷酒、柿子酒大同小异,无外乎就是把葡萄粒压烂呈粥状,加入酒曲置于瓮中,发酵后拌入麦糠或豆糠,再装进烧酒的家伙在大铁锅上蒸馏。不过那时,凡采回多一点的葡萄都拿去卖了钱,舍得用此物烧酒的很少,我只见过一回。那年初冬去苏沟,巧遇上外公烧酒。听说是用野葡萄烧的,外公让品尝时我便没有客气地连喝几大杯。刚出锅的酒,浓烈自不必说,酒后酣睡了几个时辰。那是我头一次喝那么多白酒,也是头一次品到那么香的自酿白酒。
那时的秋天,打下新黄豆,母亲有时还挤出一堆野葡萄的酸汁,入锅点出的豆腐,白嫩筋道,又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夏季里,选择味道过差,很少结果,或距家远的野葡萄,把几根指头粗的主干剪断,分别插入废酒瓶子。第二天,渗出的水就会接满瓶子,清亮清亮的,没有一点杂质。它们是葡萄藤的血液,拿回家,加入糖精或白糖摇匀,是那时我们最好的饮品。被放了“血”的葡萄,有的不出十天半月,就会枯蔫而死。
巷口那架葡萄的根部,原有一口老井,废弃多年被填埋后,形成一小片三角形空地。而周围的地面,已被水泥或柏油覆盖。有一片土,就有植物的生命从这里诞生,土地,的确是神奇而伟大的东西。小区原是县外贸公司的地盘,曾年年收购野葡萄。也许,它是那些被遗落的葡萄中幸运者的子孙,由一粒种子发芽,悄然长出幼苗。
十年前,我搬进小巷里初见时,它还没有筷子粗,不足半人高。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原本的基因缺陷,果粒奇小,酸涩难咽。如今各类饮料应有尽有,再也没谁砍葡萄藤蔓接水喝了。否则,被轻易腰斩,它便不可幸免于难。
现在它恣意蓬勃,又与人无碍,紧挨着的那家户主不仅没有拔掉,还时常浇一旁的蔬菜时分给它几瓢水。后来,又索性用铁丝给它简单搭了架,它便善解人意似的,欣然顺着铁丝努力向上攀爬。
一种植物对于我们的意义,果实不过是其一。比如这棵葡萄,扎根于方寸之地,土壤贫瘠,但却能给毫无生活背景或陷入低谷的人某种积极启示:就算果实不够美味,也要不卑不亢,昂扬向上,总有一天,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会绽放光芒。
					
                想起野葡萄,就像吃了青杏,有点酸的口水要流出的感觉。
它是一种喜欢爬树的藤类植物,其实并不都很酸,有不少品种之别。有的颗粒大似指头蛋,有的小如豆粒;有的酸出眼泪,有的甜得心醉;有的初秋即熟,有的直到下霜枯干脱落,也未完全黑熟。葡萄熟后,颗粒上有层霜一样的东西,叫果霜,李梅、苹果、柿子,还有其他不少果子也有,只不过在黑底色上格外显眼。无论哪种果子,只要经历了风霜,香甜之味,就变得更加浓郁绵长。
在老家的山坡上,野葡萄十分常见。爬在地边树上的藤蔓,常常因为遮了日光、荒了庄稼惹人讨厌,被毫不留情地一砍再砍。即便从根部被直接割断,往往仍有小苗在春日里悄然发出,一两年后,又蓬勃一片。
野果们很奇怪,哪一年说结都结,说不结,就都歇了下来,像是集体商量过。有时在山野碰到一架,一摘就是半背篓,放在家里要吃好多天;也有时候,连找好几架,也摘不到一把。老辈人常说是“年号的事”,而在我看来,还是气候在作祟。
小时候,别说是吃家葡萄,见一眼都难。能吃到的水果,几乎都来自大山。
家乡以野生葡萄为原料之一的葡萄酒厂,多年来一直收购野葡萄。除了填充肚子,我已记不清有过多少次上山采摘野葡萄卖给厂里了。有人说,现在该厂酿酒用的葡萄原汁,一部分还是很久以前的存货。若真如此,说不定哪天喝的红酒里,有几滴,就来自我当年亲手所采的葡萄呢。
县里的那家酒厂产的是红酒,用野葡萄其实还可酿出白酒。办法跟酿苞谷酒、柿子酒大同小异,无外乎就是把葡萄粒压烂呈粥状,加入酒曲置于瓮中,发酵后拌入麦糠或豆糠,再装进烧酒的家伙在大铁锅上蒸馏。不过那时,凡采回多一点的葡萄都拿去卖了钱,舍得用此物烧酒的很少,我只见过一回。那年初冬去苏沟,巧遇上外公烧酒。听说是用野葡萄烧的,外公让品尝时我便没有客气地连喝几大杯。刚出锅的酒,浓烈自不必说,酒后酣睡了几个时辰。那是我头一次喝那么多白酒,也是头一次品到那么香的自酿白酒。
那时的秋天,打下新黄豆,母亲有时还挤出一堆野葡萄的酸汁,入锅点出的豆腐,白嫩筋道,又有一股特别的香味。
夏季里,选择味道过差,很少结果,或距家远的野葡萄,把几根指头粗的主干剪断,分别插入废酒瓶子。第二天,渗出的水就会接满瓶子,清亮清亮的,没有一点杂质。它们是葡萄藤的血液,拿回家,加入糖精或白糖摇匀,是那时我们最好的饮品。被放了“血”的葡萄,有的不出十天半月,就会枯蔫而死。
巷口那架葡萄的根部,原有一口老井,废弃多年被填埋后,形成一小片三角形空地。而周围的地面,已被水泥或柏油覆盖。有一片土,就有植物的生命从这里诞生,土地,的确是神奇而伟大的东西。小区原是县外贸公司的地盘,曾年年收购野葡萄。也许,它是那些被遗落的葡萄中幸运者的子孙,由一粒种子发芽,悄然长出幼苗。
十年前,我搬进小巷里初见时,它还没有筷子粗,不足半人高。不知是水土不服,还是原本的基因缺陷,果粒奇小,酸涩难咽。如今各类饮料应有尽有,再也没谁砍葡萄藤蔓接水喝了。否则,被轻易腰斩,它便不可幸免于难。
现在它恣意蓬勃,又与人无碍,紧挨着的那家户主不仅没有拔掉,还时常浇一旁的蔬菜时分给它几瓢水。后来,又索性用铁丝给它简单搭了架,它便善解人意似的,欣然顺着铁丝努力向上攀爬。
一种植物对于我们的意义,果实不过是其一。比如这棵葡萄,扎根于方寸之地,土壤贫瘠,但却能给毫无生活背景或陷入低谷的人某种积极启示:就算果实不够美味,也要不卑不亢,昂扬向上,总有一天,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会绽放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