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以“心治”促“五治” 绘就基层善治新“枫”景
——镇安县大坪镇探索“五心五治”工作法纪实
文章字数:1858
  本报记者 马 姜 通讯员 李列文
  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末端,也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如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镇安县大坪镇交出了一份富有特色的答卷。
  近年来,大坪镇深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精髓要义,创新推行“五心五治”工作法,即以“守初心、用真心、持公心、要耐心、求细心”的价值内核,驱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协同发力,实现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的转变,走出了一条以“心治”赋能、法治保障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
  “五心”引领:筑牢基层队伍的为民底色
  基层治理,关键在人。大坪镇将治理队伍的内在素养与价值追求作为提升效能的核心,率先从“心”开始锤炼。
  守初心,把稳政治“方向盘”。该镇构建“镇党委—村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由镇党委抓总、12个村党支部牵头、63个党小组联动、160名党员中心户包联,将1.79万名群众有机嵌入组织网络,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群众可见。
  用真心,搭建服务“连心桥”。该镇整合镇、村、组、片四级干部力量,组建360人专职网格员队伍,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问需”。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全面公开公安、司法、社保等民生服务渠道,构建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连心桥”,以真诚服务赢得群众信任,筑牢法治根基。
  持公心,树立司法“公平秤”。大坪镇整合法庭、派出所、司法所、镇法律顾问等专业力量,组建7人“法律智囊团”,为重大决策和复杂矛盾调处提供法律意见。严格执行“一案三查”与回访机制,对复杂矛盾组织公开评议,以程序公正守护实体公正。今年以来累计审核调解协议30多份,群众满意度达99%。
  要耐心,打造矛盾“解压阀”。面对复杂民间纠纷,全镇调解员严格落实“三级耐心制”,即网格员耐心听、村干部耐心疏、调解员耐心调。对每起纠纷平均开展不少于3次面对面沟通。通过“钉钉子”式的耐心工作,今年成功化解历时超半年的积案5起,矛盾一次性化解率提升至95%,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求细心,织密风险“防护网”。依托360名网格员构建“日巡查、周分析、月研判”风险排查机制。全年累计上报风险隐患102条,并引入法律工作者、乡贤、“五老”等力量组建“仁心调解团”,对隐患及时干预,对重点人群开展常态化关怀,防止“小情绪”升级为“大矛盾”。
  “五治”融合:构建法治保障的立体格局
  在“五心”驱动下,大坪镇系统构建了“五治”融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其中“法治”被摆在突出位置,成为定分止争、保障善治的根本。
  政治引领,凝聚法治合力。大坪镇以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1844”智慧平台为抓手,成立63个党小组,评选160户党员中心户,包联服务群众。利用三级微信群,及时提供政策宣传、矛盾调处、风险防控等便民服务,让党员成为政策“宣传员”和矛盾“调解员”。
  法治保障,夯实治理根基。该镇积极培育“法律明白人”75名、“法治带头人”24名,深入开展法治示范村创建。整合司法所、派出所、基层法庭力量,打造“一站式”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通过“援调对接”“访调对接”等机制,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诉前,筑牢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成讼”的法治防线。
  德治教化,滋养法治土壤。通过“最美家庭”“大坪好人”等榜样评选,设立“红黑榜”,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倡导文明新风。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纠纷,为法治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自治强基,激发法治活力。完善以村规民约为核心的“一约四会”制度,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将遵纪守法、邻里和睦等内容纳入其中。通过“解心结”工作法,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内生动力,使法治精神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智治支撑,提升法治效能。推进“互联网+”社会治理模式,充分发挥片长掌上通APP、村组微信群作用,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雪亮工程”构建治安防控“天网”,提升法治宣传与矛盾排查的精准度。
  成效彰显:“枫桥经验”深耕基层见行见效
  “五心五治”工作法的系统推进,让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大坪镇焕发出旺盛生命力。
  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依托“五心”队伍与“五治”体系,大坪镇社会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今年以来,全镇通过网格排查提前介入化解风险隐患102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8%以上,民事诉讼案件数量稳步下降,信访总量同比降低超30%。
  共建共治共享形成新格局。通过“五治”协同发力,一个以法治为主线、以民心为基础、多方参与、良性互动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逐步形成。全镇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日益成为群众的自觉选择和普遍共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