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2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让群众满意 创地域特色
杨建东
文章字数:1107
  陕西省第二批优秀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评选结果揭晓,商洛市“商洛周周有戏看”与“洛南谷雨仓颉文化传承活动”双双入选,这不仅是对当地群众文化工作的肯定,更道出了文化活动“出圈”的两大核心密码——办群众满意的活动,守地域独有的特色。
  办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落脚点。文化活动好不好,群众的掌声与参与度最有发言权。“商洛周周有戏看”自2023年启动以来,以“文化惠民、文化为民”为目标,将舞台搭在群众“家门口”的戏曲广场、梨园亭,累计吸引超40万人次观看。这组数据背后,是群众对“家门口文化大餐”的认可:无需奔波远行,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地方戏曲的魅力;不用高价购票,便能在欢声笑语中丰富精神生活。它没有追求“高大上”的形式,却以“周周不断档、场场有温度”的坚持,精准对接了群众对日常文化生活的需求,真正实现了“百姓乐开怀”。反观一些地方的文化活动,要么脱离群众需求搞“自导自演”,要么追求短期热度后便“销声匿迹”,最终沦为“一次性表演”。实践证明,只有把群众的“需求点”当成活动的“发力点”,让文化活动接地气、暖人心,才能真正扎根群众、赢得口碑。
  而“只有地方的才是世界的”,则在商洛两项活动中得到了生动诠释。地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毛细血管”,越是扎根本土,越能绽放独特魅力。“洛南谷雨仓颉文化传承活动”正是抓住了“汉字故里”的地域根脉,以谷雨节气为固定节点,将“仓颉造字”这一厚重的历史文化,转化为民间纪念仪式、非遗展销、公益讲堂等可感可参与的活动。年均超5万人次的参与量,不仅让“仓颉造字”从历史典籍中“活”了过来,更让洛南“汉字故里”的文化标识愈发清晰——当外地游客因仓颉文化而来,当青少年因研学活动了解汉字起源,地域特色便成了吸引外界的“磁石”,也成了文化走出去的“名片”。反观当下一些文化活动,盲目追求“国际化”“潮流化”,丢了本土文化的根与魂,最终陷入“千城一面”的尴尬。商洛的探索印证了:地域文化不是“小众遗产”,而是具有独特价值的“文化富矿”,只有深挖本土特色,才能让文化活动拥有区别于其他地区的辨识度,进而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彰显魅力。
  事实上,“办群众满意的文化活动”与“坚守地域特色”从来不是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群众是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与受益者,地域特色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灵魂”。“商洛周周有戏看”因传承地方戏曲而贴近群众,“洛南谷雨仓颉文化传承活动”因扎根本土历史而吸引群众,两者都实现了“群众需求”与“地域特色”的同频共振。这也为各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了启示:既要放下“架子”,深入了解群众的文化需求,让活动真正服务群众;也要拾起“本土”,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让活动有特色、有记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