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2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滑子菇撑起“共富伞”
本报记者 南 玺
文章字数:1265
群众正在采摘滑子菇

  10月11日,山阳县中村镇沟口社区的滑子菇种植大棚内,农户穿梭在菌架之间,小心翼翼地采摘着滑子菇。一簇簇油亮圆润的滑子菇,争先恐后地从菌棒中探出头来,成为山阳县特色农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菇摸起来滑溜溜的,所以就叫滑子菇。别看它表面这层黏液不起眼,营养价值却格外丰富,蛋白质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含量很高,单论营养价值,比不少其他菌类都要出色。”山阳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全魁介绍,目前,沟口社区90个种植大棚已投放滑子菇菌棒70万袋,年产量预计75万公斤,总产值约300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山阳县乡村振兴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已收回此前以租赁模式运营的食用菌基地,全面转为自主经营。这一转变,既能直接掌控从菌袋培育到采摘加工的生产全过程,更有利于实现“统一品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销售”的规范化管理,推动企业从“管资产”向“管产业”深度转型。转为自主经营后不仅能够有力地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亦能充分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形成产业增效与群众增收的良性循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彰显。
  据了解,中村镇食用菌基地只是公司食用菌产业的一部分,公司于脱贫攻坚期内在小河口、户家塬、高坝店等8个镇建设食用菌产业园8处、标准化食用菌大棚640个,产业在县域范围内遍地开花,有效推动山阳县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
  “要是让我自己搞种植,我肯定没这个底气。没技术、没启动资金,就算种出来了,后续能不能卖出去也是个大问题。现在公司自主经营,我在基地务工,就能稳稳拿到收入,心里很踏实,干起活来也有劲头!”村民周芝民笑着说,种植基地就在家门口,她主要负责滑子菇摆棒、剪根等工作,一个采摘季下来,能挣八九千元。
  “滑子菇生长周期短,采摘后得抓紧时间处理。要经过剪根、焯水等多道精细工序,最后腌制成半成品,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保留它的新鲜度,非常考验管理技术和处理的速度。”技术员王海林介绍,这种加工方式不仅有效延长滑子菇的保质期,提高了滑子菇的附加值,还为当地村民创造了更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大家不用外出奔波,就能增收。
  公司将拓宽销售渠道作为重点工作持续推进,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产品结构,将滑子菇加工为腌制品、干货等形态,通过多渠道、多形态的销售策略,滑子菇产品已成功进入河南和东北等地市场,赢得广泛认可。在发展滑子菇的过程中,公司错峰发展黑木耳等其他产品,同时拓展其他菌菇种植。
  走进种植基地,处处是忙碌的身影:务工人员分工明确,有的弯腰采摘、有的细致剪根、有的专注焯水,每个人都干劲十足,忙得不亦乐乎。据介绍,滑子菇的采摘期约3个月,这段时间里,基地每天都需要近百名工人,大量的用工需求,为周边村民打开了一条增收渠道,让更多家庭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实现稳定增收。
  一朵小小的滑子菇,撑起的不仅是农户的“致富伞”,更是山阳县乡村振兴的希望之帆。它从田间大棚里的新鲜菌菇,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再成为带动群众增收、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力量。随着滑子菇产业持续壮大,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能,让更多村民在菌香里收获幸福,让振兴之花在山野间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