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10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涅槃重生满目新
——柞水县红岩寺镇灾后重建见闻
文章字数:2712
    红岩寺镇新修的河堤及河西路守护着居民的安全的同时,也提升了小镇颜值和群众幸福指数。图为9月24日航拍图。

    红岩寺镇新建的“好商量”亭成了群众休闲好去处。图为9月24日,大人们在亭内围坐拉家常,亭外的秋千旁,孩子们的欢笑声不绝于耳。

  本报记者 马泽平 刘佳乐
  9月24日,雨后初晴的柞水县红岩寺镇焕发新颜。新修的河堤里,清澈的河水蜿蜒而过;连片的地栽木耳基地中,菌棒整齐排列,耳片饱满;修复一新的农田里,村民忙碌其间,脸上洋溢着安稳与踏实的笑容。
  一年前,“7·19”特大暴雨肆虐此地,记者所到之处,河堤被毁、道路中断、民房倒塌、产业大棚被夷为平地……
  在柞水县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下,镇村干部与群众挽起袖子,并肩作战,开启了灾后重建的“加速度”。如今,记者欣喜地发现,这片曾经伤痕累累的土地,已悄然实现从满目疮痍到生机盎然的精彩蝶变。
  通路连心:从“出行难”到“幸福廊”
  “现在这美得很,河堤修好了,路也通了、变宽了,还建了休闲亭子,老人闲坐、孩子玩耍都有了去处。门前环境好了,大家关系也更和谐了。”红岩社区二组居民邓淑芳说起自家门前河西路的大变化,脸上洋溢着自豪。她告诉记者,去年洪灾前,河西路还是群众的菜园子,石头瓦块和垃圾乱堆,邻居之间还常因边界问题闹矛盾。沿河只有一条坑洼不平的狭窄断头路,河西的人过不去,镇上想打通道路,但个别群众总以占了自家地为由不同意。
  洪水冲毁河堤后,群众的菜园子也被冲刷一空。红岩寺镇启动河西路建设,群众纷纷无偿让出门前河滩地,建成了一条两公里长的沿河景观长廊,既保护了沿岸群众的房屋安全,又极大改善了周边环境。
  每逢农历三、六、九赶集日,河西路两侧规划整齐的摊位上,各类农副产品琳琅满目,不仅彻底解决了以往马路市场造成的拥堵问题,也为当地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河西产业路修通后,串联起谷子沟到烈士陵园等红色基地。未来我们将着力打造红色产业路,形成集安全出行、休闲娱乐、红色教育于一体的惠民之路。”红岩寺镇党委书记李沛峰说。
  在盘龙村王家院子,一座新建的简易便民桥横跨河面,解决了周边群众短期过河难题,深受群众称赞。在外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桥,但对当时的盘龙村而言,却是“要项目没项目,要资金没资金”局面下的重大突破。“道路桥梁连着民心。我们用‘土办法’加创新,由村里牵头找能人建简易桥,先保障群众出行,再争取项目建车行桥。这样既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又为后续正式项目建设争取了时间。”李沛峰说。像王家院子简易桥这样政策暂时覆盖不到的“豁口”难题,今年镇上创新推行“院落会摸底+村级评议+党委审定”机制,投入300万元实施了42个群众急盼的民生项目。
  去年“7·19”洪灾导致掌上村至盘龙村38公里道路严重损毁,9个村群众的出行陷入困境。如今,313省道焕然一新,红岩寺镇投入6500万元实施的46个重点项目,包括大型水利河堤与通村通组道路,已全面竣工。一条条崭新的“连心路”在青山绿水间蜿蜒伸展……
  产业重生:从“颗粒无收”到“耳香满园”
  去年“7·19”洪灾使红岩寺镇的产业大棚全部被毁,中药材育苗、食用菌种植遭受毁灭性打击。然而仅一年时间,红岩寺镇产业便异军突起,规模跃居全县前列。
  在闫坪村地栽黑木耳基地里,村民正忙碌地穿梭于菌垄间,采收、搬运、晾晒,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一朵朵乌黑油亮的木耳破袋而出,在秋日阳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
  在红安村,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记者眼前。村民任启来的11亩木耳地里,十几名群众正猫腰采收最后一批鲜耳。去年水灾中,他家的十几万袋木耳全部被毁,颗粒无收。今年在镇政府的支持下,他重整旗鼓,将种植规模扩大到23万袋。“得亏政府帮忙拉水灌溉、打通销路,还给木耳上了保险。”任启来感激地说,“今年纯收入保守估计50多万元,很快就能补回去年的损失。”
  今年以来,红岩寺镇积极争取840万元专项资金,恢复6个木耳基地的140个标准化大棚,发展地栽黑木耳基地82亩,总规模达280万袋。为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镇里还投资50万元修建了7个水井、2个蓄水池和1万米管道,完善产业配套设施。镇党委还牵头打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帮扶、销售渠道和风险保障三大关键环节,形成“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的良好局面,极大增强了耳农的发展信心和干劲。目前,全镇产业发展带动3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实现木耳销售收入300多万元。
  治理焕新:从“单打独斗”到“共商共建”
  面对灾后重建面广、群众诉求多的现实,红岩寺镇探索出“察民情、解民忧、暖民心”走访机制和“院落议事会”协商模式,不仅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工作,更凝聚了党群合力。
  在河西路修建过程中,镇村干部组织村民召开“院落会”商讨建设征地等棘手问题,村民石志超率先表态,自愿无偿让出自家被冲毁的土地用于修建凉亭。在他的带动下,其他群众纷纷效仿,这条曾经怨声载道的“断头路”得以顺利打通。为弘扬当地群众公而忘私的良好风尚,镇政府将河西路命名为“德让路”,寓意“以德让路,共建共享”。当地村民还把休闲亭取名为“好商量”亭,这里不仅是村民歇脚聊天的场所,更成为干群互动、邻里沟通的重要平台。
  “院落议事会”成为红岩寺镇基层治理的一张名片。联村领导、村党支部书记、业务骨干、乡贤能人以及群众代表共同参与,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矛盾纠纷调解等议题集思广益,真正把群众的“点滴小事”当成“心头大事”来办。
  今年以来,镇党委组织全体干部开展多次走访活动,就地摸底,根据问题制定实施清单。镇上负责保基础、保安全的大项目,村上解决一些小问题。针对各家各户的需求,还制定了“心愿清单”。
  红岩寺镇还创新设立了“问题墙”和“回音壁”,进一步拓展了民意表达渠道。张坪村党支部书记汪祖峰介绍:“‘问题墙’和‘回音壁’的创建源于洪灾后,村党群服务中心被毁,通信不畅,镇村干部整天忙碌在农户家中,群众找村干部反映诉求不方便,于是用这种方式保持沟通。”
  此外,红岩寺镇还为10个村(社区)定制了专属服务“连心卡”,卡片上印着各村(社区)水管员、村医、村党支部书记以及镇级相关部门的联系电话。群众无论是遇到水管破裂、身体不适,或是对村务有疑问建议,只需拨通电话,就能迅速与对应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实现服务“一键直达”。
  近日,抖音名为“言如玉爱柞水”的红岩寺镇村民,用镜头记录下家乡的新貌:新建的大桥横跨河道,平坦宽阔的产业路蜿蜒向前,还有那座充满欢声笑语的“好商量”亭……她在视频中动情地说:“一年前,家乡在洪灾中满目疮痍,令人心痛;一年后,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眼前生机盎然的景象让我热泪盈眶。”
  这段视频迅速引发了在外红岩寺人的共鸣,大家纷纷留言感慨家乡在洪灾后发生的巨大变化。
  而红岩寺镇更美好的明天,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断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