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盏碰撞间的文化乡音
文章字数:2833
“双呀么双飘带呀,五经魁呀,六位高升,又请打擂对呀……”
秦岭南麓,柞水县凤凰古镇凤镇街社区。酒席才开,人声未沸,忽有一声粗豪响亮的吆喝破空而起,像一根擦亮的火柴,“嗤”的一声点燃了满堂的气氛。
顷刻间,战局拉开,男女老少齐声应和。只见人们的手在空中疾速飞舞,划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轨迹。数字口令不再是简单的词句,而成了一来一往、有腔有调的呐喊,裹着浓烈的陕南乡音,像唱着一段节奏铿锵的野调。
这便是近几年在柞水县重新火热起来的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猜拳行酒令”。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场合,要是没有陕南猜拳行酒令那欢快吆喝声,任何酒席的热闹场面都要骤减几分。
在山野之间“拾遗”
“在我们柞水,猜拳行酒令可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谈起陕南猜拳行酒令这门非遗文化,传承人姜孝林打开了话匣子,“不管是嫁娶盖房的红火喜事,还是三五好友的寻常小聚,只要端起酒杯,就少不了划上几拳、唱上几句。没了酒令吆喝,再香的酒菜也少了滋味!”在他看来,陕南猜拳行酒令不仅是游戏,更是人们交流与表达感情的桥梁纽带。男女老少在这一划一唱里变得亲密无间,气氛也随之热闹起来。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自古便是移民交会之地。历史上,来自中原、西北及东南沿海的移民陆续迁入,使这里成为南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舞台。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饮酒风俗,天南地北的酒礼酒俗在此交融沉淀,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热烈奔放的地方酒文化。
陕南猜拳行酒令源远流长,在明清时尤为兴盛,广泛流行于民间宴饮之中。它不仅是农闲节庆、婚丧嫁娶时最具代表性的娱乐形式,更承载着深厚的社会记忆与民俗情感,成为传统农耕文化中一道鲜活的声音符号。
姜孝林说,他祖辈是由山西辗转迁徙多地,最后定居到柞水凤凰古镇,其祖辈开设的博盛荣酒坊酿酒已有300多年历史。他从小就是在醇厚的酒香与父辈们热闹的酒令声中长大的,陕南猜拳行酒令早已刻入骨髓,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但随着岁月流转,曾经盛行不衰的猜拳行酒令渐渐沉寂。老一辈人相继老去,酒桌上那铿锵有调、起伏有致的唱令声,在年轻一代耳中已然陌生。那一方水土沉淀下的声音与手势,正悄然滑向遗忘的深渊。
姜孝林目睹这一切,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不能坐视这承载乡愁与文化记忆的猜拳行酒令就此消失。于是,2018年,他毅然背起行囊,踏遍柞水的山乡角落,寻找那些即将被时间带走的声音。
几年光阴里,他的足迹遍布柞水各个村镇,先后寻访了67位老艺人。他们多数已白发苍苍,指尖还残留着划拳的力度,嗓音里还回荡着酒令的韵律。姜孝林静静地听,一字一句地记——如何开局、如何应令,哪些规矩暗藏其中,哪些故事藏在词后。那些零散、模糊的记忆碎片,被他如捡珍珠一般,一一拾起、细心串联。最终,他系统整理出陕南猜拳行酒令独特的口诀与手势,一度式微的古老民俗文化,终于在文字与影像间重焕生机。而姜孝林,就像一名文化的守夜人,在漫漫长路中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吆喝声里的雅俗风趣
“许多人认为我挖掘陕南猜拳行酒令是不务正业,那是酒桌上的嬉笑喧闹,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姜孝林说,在他眼里,陕南猜拳行酒令背后蕴含着移民文化烙印与民间艺术的闪光点。他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下祝福和智慧内核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让猜拳行酒升华为一种以唱腔为主的互动艺术。
说到兴起,他当场吆喝起来:“双呀么双飘带呀,五经魁呀,六位高升,又请打擂对呀……”唱腔婉转颇有江南气息,而一到出拳论输赢时,他又陡然爆发出北方的豪迈与泼辣,桌边众人也随即跟着节奏敲击桌面,齐声应和那句带着鼓劲与助威意味的“打呀么打擂对呀!”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在这喧嚣与嬉笑的场景之下,酒令唱词里也蕴藏着美好的寄托——“五经魁”寓意苦学五经读书登科,“六位高升”则祝愿宾客仕途顺达。同时,陕南猜拳行酒令还是技艺的比拼,要求双方调动全部感官:眼要明、脑要灵、手要快、口要利,既要看得准、又要唱得巧、出得稳。拳影翻飞中,考验的不只是酒量,更是智慧与反应能力。赢者往往意气风发,一边高唱“兄弟你喝酒呀,哥哥来斟杯呀”一边给对手倒酒;输者也毫不扭捏,慨然应答“我要喝一杯呀”然后仰头饮尽,再接着唱“我喝的酒呀,你呀敬的杯呀,喝完了美酒又来打擂对呀……”新一轮的比试随即展开。就这样,你来我往,直到酣畅尽兴。
采访现场,姜孝林还和朋友一块表演了诙谐幽默、颇具童趣的“螃蟹令”:“一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这么大个壳,眼一挤,脖一缩,爬呀爬呀过沙河,几个几个过沙河……”简单的几句唱词,配上比画、缩脖等一系列形象的肢体动作,将一只横行霸道的螃蟹模仿得惟妙惟肖。唱到酣处,速度越来越快,挑战着在场人的反应极限,常常有人因手口不一而出错罚酒,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总能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最后,伴着齐唱“喝完了这一杯,下次再聚会呀”结束行酒,让人意犹未尽。
这些酒席间的无穷乐趣,让许多原本对陕南猜拳行酒令不感兴趣的女性也沉醉其中。凤凰镇凤镇街社区的谭世霞就是其中之一,她笑着说:“一开始我只觉得男人们喝酒是大喊大叫,可真正融入进去,才发现这些酒令婉转有讲究,像唱歌一样,整个人都能开心起来。”在县城从事美容行业的吴海燕如今也是陕南猜拳行酒令的忠实拥趸,“工作再累,但只要跟大家一起唱、一起笑,仿佛所有烦心事都抛到脑后了。”她感慨道。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之余,她们都在拳指开合与唱词流转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
古老文化的传承新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陕南猜拳行酒令,并从中找到了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也让姜孝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必须得让陕南猜拳行酒令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要让它从酒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此,他倾力打造了一家以酒令命名的文化场馆——“柞水酒令馆”。
在这座极具古风的酒肆里,他会定期举办热闹的擂台赛,让五湖四海的游客亲身感受陕南猜拳行酒令的独特魅力。来自榆林子洲的游客曹恒在体验后不禁感叹:“每一声唱令都让我忍不住跟着节奏参与其中,气氛太棒了!”2024年,以陕南猜拳行酒令改编的舞台剧更是登上了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动的舞台,成功把柞水热烈的民俗文化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陕南猜拳行酒令,姜孝林还设计了印有酒令符号的文化衫,让非遗变得新潮起来。“我就想着把自己当成一个行走的广告牌。”他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笑着说。这些创新不仅赢得了游客的喜爱,也让柞水酒令馆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仅今年暑期,酒令馆就接待了15批大学生研学团队。线下的热闹还延伸到了线上,姜孝林将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打造成传播陕南猜拳行酒令的新舞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声情并茂地向全国网友演绎和讲解,让陕南猜拳行酒令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新的听众与知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姜孝林学习、传承这份古老的民俗文化,那一声声穿透时空的吆喝,承载着先民的祝福、交融着南北的韵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一杯酒在手,一声酒令响起,那份属于柞水人最朴素、最热烈的情感便会瞬间被点燃,这就是陕南猜拳行酒令永恒的魅力。
秦岭南麓,柞水县凤凰古镇凤镇街社区。酒席才开,人声未沸,忽有一声粗豪响亮的吆喝破空而起,像一根擦亮的火柴,“嗤”的一声点燃了满堂的气氛。
顷刻间,战局拉开,男女老少齐声应和。只见人们的手在空中疾速飞舞,划出令人眼花缭乱的轨迹。数字口令不再是简单的词句,而成了一来一往、有腔有调的呐喊,裹着浓烈的陕南乡音,像唱着一段节奏铿锵的野调。
这便是近几年在柞水县重新火热起来的商洛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南猜拳行酒令”。逢年过节、红白喜事等场合,要是没有陕南猜拳行酒令那欢快吆喝声,任何酒席的热闹场面都要骤减几分。
在山野之间“拾遗”
“在我们柞水,猜拳行酒令可是刻在骨子里的东西。”谈起陕南猜拳行酒令这门非遗文化,传承人姜孝林打开了话匣子,“不管是嫁娶盖房的红火喜事,还是三五好友的寻常小聚,只要端起酒杯,就少不了划上几拳、唱上几句。没了酒令吆喝,再香的酒菜也少了滋味!”在他看来,陕南猜拳行酒令不仅是游戏,更是人们交流与表达感情的桥梁纽带。男女老少在这一划一唱里变得亲密无间,气氛也随之热闹起来。
柞水地处秦岭南麓,自古便是移民交会之地。历史上,来自中原、西北及东南沿海的移民陆续迁入,使这里成为南北文化相互碰撞、融合的舞台。这一多元文化背景也深刻影响了当地的饮酒风俗,天南地北的酒礼酒俗在此交融沉淀,逐渐形成了兼容并蓄、热烈奔放的地方酒文化。
陕南猜拳行酒令源远流长,在明清时尤为兴盛,广泛流行于民间宴饮之中。它不仅是农闲节庆、婚丧嫁娶时最具代表性的娱乐形式,更承载着深厚的社会记忆与民俗情感,成为传统农耕文化中一道鲜活的声音符号。
姜孝林说,他祖辈是由山西辗转迁徙多地,最后定居到柞水凤凰古镇,其祖辈开设的博盛荣酒坊酿酒已有300多年历史。他从小就是在醇厚的酒香与父辈们热闹的酒令声中长大的,陕南猜拳行酒令早已刻入骨髓,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但随着岁月流转,曾经盛行不衰的猜拳行酒令渐渐沉寂。老一辈人相继老去,酒桌上那铿锵有调、起伏有致的唱令声,在年轻一代耳中已然陌生。那一方水土沉淀下的声音与手势,正悄然滑向遗忘的深渊。
姜孝林目睹这一切,心中升起一股强烈的责任感,他不能坐视这承载乡愁与文化记忆的猜拳行酒令就此消失。于是,2018年,他毅然背起行囊,踏遍柞水的山乡角落,寻找那些即将被时间带走的声音。
几年光阴里,他的足迹遍布柞水各个村镇,先后寻访了67位老艺人。他们多数已白发苍苍,指尖还残留着划拳的力度,嗓音里还回荡着酒令的韵律。姜孝林静静地听,一字一句地记——如何开局、如何应令,哪些规矩暗藏其中,哪些故事藏在词后。那些零散、模糊的记忆碎片,被他如捡珍珠一般,一一拾起、细心串联。最终,他系统整理出陕南猜拳行酒令独特的口诀与手势,一度式微的古老民俗文化,终于在文字与影像间重焕生机。而姜孝林,就像一名文化的守夜人,在漫漫长路中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
吆喝声里的雅俗风趣
“许多人认为我挖掘陕南猜拳行酒令是不务正业,那是酒桌上的嬉笑喧闹,难登大雅之堂,但是我不这样认为。”姜孝林说,在他眼里,陕南猜拳行酒令背后蕴含着移民文化烙印与民间艺术的闪光点。他在收集整理过程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保留下祝福和智慧内核的同时融入时代元素,让猜拳行酒升华为一种以唱腔为主的互动艺术。
说到兴起,他当场吆喝起来:“双呀么双飘带呀,五经魁呀,六位高升,又请打擂对呀……”唱腔婉转颇有江南气息,而一到出拳论输赢时,他又陡然爆发出北方的豪迈与泼辣,桌边众人也随即跟着节奏敲击桌面,齐声应和那句带着鼓劲与助威意味的“打呀么打擂对呀!”整个场面热闹非凡。
在这喧嚣与嬉笑的场景之下,酒令唱词里也蕴藏着美好的寄托——“五经魁”寓意苦学五经读书登科,“六位高升”则祝愿宾客仕途顺达。同时,陕南猜拳行酒令还是技艺的比拼,要求双方调动全部感官:眼要明、脑要灵、手要快、口要利,既要看得准、又要唱得巧、出得稳。拳影翻飞中,考验的不只是酒量,更是智慧与反应能力。赢者往往意气风发,一边高唱“兄弟你喝酒呀,哥哥来斟杯呀”一边给对手倒酒;输者也毫不扭捏,慨然应答“我要喝一杯呀”然后仰头饮尽,再接着唱“我喝的酒呀,你呀敬的杯呀,喝完了美酒又来打擂对呀……”新一轮的比试随即展开。就这样,你来我往,直到酣畅尽兴。
采访现场,姜孝林还和朋友一块表演了诙谐幽默、颇具童趣的“螃蟹令”:“一只螃蟹八只脚,两只眼睛这么大个壳,眼一挤,脖一缩,爬呀爬呀过沙河,几个几个过沙河……”简单的几句唱词,配上比画、缩脖等一系列形象的肢体动作,将一只横行霸道的螃蟹模仿得惟妙惟肖。唱到酣处,速度越来越快,挑战着在场人的反应极限,常常有人因手口不一而出错罚酒,那憨态可掬的模样,总能引得众人捧腹大笑。最后,伴着齐唱“喝完了这一杯,下次再聚会呀”结束行酒,让人意犹未尽。
这些酒席间的无穷乐趣,让许多原本对陕南猜拳行酒令不感兴趣的女性也沉醉其中。凤凰镇凤镇街社区的谭世霞就是其中之一,她笑着说:“一开始我只觉得男人们喝酒是大喊大叫,可真正融入进去,才发现这些酒令婉转有讲究,像唱歌一样,整个人都能开心起来。”在县城从事美容行业的吴海燕如今也是陕南猜拳行酒令的忠实拥趸,“工作再累,但只要跟大家一起唱、一起笑,仿佛所有烦心事都抛到脑后了。”她感慨道。在忙碌的生活与工作之余,她们都在拳指开合与唱词流转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休闲方式。
古老文化的传承新生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上陕南猜拳行酒令,并从中找到了那份发自内心的快乐,这也让姜孝林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必须得让陕南猜拳行酒令传承下去、传播开来,要让它从酒桌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为此,他倾力打造了一家以酒令命名的文化场馆——“柞水酒令馆”。
在这座极具古风的酒肆里,他会定期举办热闹的擂台赛,让五湖四海的游客亲身感受陕南猜拳行酒令的独特魅力。来自榆林子洲的游客曹恒在体验后不禁感叹:“每一声唱令都让我忍不住跟着节奏参与其中,气氛太棒了!”2024年,以陕南猜拳行酒令改编的舞台剧更是登上了全国秋季“村晚”示范展演活动的舞台,成功把柞水热烈的民俗文化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陕南猜拳行酒令,姜孝林还设计了印有酒令符号的文化衫,让非遗变得新潮起来。“我就想着把自己当成一个行走的广告牌。”他指着自己身上的衣服笑着说。这些创新不仅赢得了游客的喜爱,也让柞水酒令馆逐渐成为年轻人的“打卡地”。仅今年暑期,酒令馆就接待了15批大学生研学团队。线下的热闹还延伸到了线上,姜孝林将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打造成传播陕南猜拳行酒令的新舞台,通过短视频和直播,声情并茂地向全国网友演绎和讲解,让陕南猜拳行酒令在互联网时代找到了新的听众与知音。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跟随姜孝林学习、传承这份古老的民俗文化,那一声声穿透时空的吆喝,承载着先民的祝福、交融着南北的韵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只要一杯酒在手,一声酒令响起,那份属于柞水人最朴素、最热烈的情感便会瞬间被点燃,这就是陕南猜拳行酒令永恒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