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9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蚕茧养出“银豆豆”
本报通讯员 罗彬
文章字数:734
  9月25日,天刚蒙蒙亮,镇安县庙沟镇秋季蚕茧收购交易点已热闹非凡,来往的蚕农络绎不绝,称重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秋日里的“丰收序曲”。
  “今年雨水充沛,桑叶充足,蚕茧产量高,这一茬总共收了近300公斤鲜茧。”五四村党支部书记付增寿自豪地说。作为庙沟镇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蚕桑在这里已有一百多年的种植养殖历史。历经数次改良,桑园品质不断提高,目前,五一、五四、蒿坪等村已成为蚕桑产业的主产区。蚕农将祖辈积累的传统经验与现代养殖技术相结合,让这一“老产业”焕发新活力,养蚕效益逐年攀升。
  “现在我们村上建有2个大型小蚕共育室,领的蚕种直接拿到共育室,待蚕种共育到三眠时再拿回家养殖,只需在家养一个月就能产茧,大大节省了养蚕成本,又提高了蚕茧质量,真是一举两得。”五一村养蚕大户周定秀满脸喜悦地说,她每年春秋两季共养12张蚕种,能产茧近650公斤,按照市场价每公斤60元计算,光养蚕这一项,一年就能收入近4万元。
  近年来,庙沟镇立足产业资源禀赋,按照“山上林药山腰烟,山下桑菌连成片”的立体布局,持续兴产业、延链条、树品牌,为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蓄势赋能。目前,建成标准化桑园4400亩,小蚕共育室10个,标准化养蚕大棚15座,全年养蚕2400多张,年产优质蚕茧120多吨,实现综合产值800万元以上。通过“产业党小组+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周边300多户群众参与蚕桑产业,户均年增收近3万元,真正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今年以来,我们重点发展蚕桑、烤烟、食用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建立‘党委+产业链党总支+村党支部+产业致富带头人’的组织构架,用党组织串起产业链,搭建联农平台。同时,积极拓展产业链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以党建引领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更多群众在产业链上稳定增收。”庙沟镇党委书记曹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