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白雪与陶烟
文章字数:1628
暮春,与友人驱车前往商州城西的金陵寺镇熊耳山村。车窗外风裹草木清气,远山含黛,两峰并峙形如巨熊侧卧,东峰浑圆如颅,西峰残损似断耳,山脊线在薄雾中起伏,仿佛天地初开时神兽遗落的骸骨。
关于山名,相传大禹治水时见此山双峰对峙如熊耳,遂以“导洛自熊耳”开凿河道。四百多年前,华山脚下的地震波及商州,致熊耳山西峰崩塌,仅剩东峰巍然屹立,成“独耳熊”之貌。这座昔日矿脉纵横的“金山”,而今在生态修复下蜕变为“绿肺”与“碳库”,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身,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车子沿蜿蜒山路颠簸,云海在脚下翻涌。山坳里梯田泛新绿,油菜花与紫云英交织成斑斓锦缎,农人劳作田间,身影融入水墨画卷。车转过山坳,暗香浮动,漫山槐树撞入眼帘,千树万树槐花如云絮坠枝,像落了场缠绵春雪,将整座山染成流动的牛奶白。花间隐约见黛青瓦顶,几缕淡蓝炊烟从陶窑烟囱飘出,与槐香缠绕升向天空。山风过,花雨簌簌,山径旁妇人踮脚轻摇槐枝,竹筐盛着带露水的花苞。同行女友按捺不住欣喜,执意停车摘槐花。山民老李叔递来缠红布条的特制镰刀,我们学他将镰刀贴枝丫轻旋,让花枝顺势垂落。山风吹拂,漫山槐树成了摇雪仙子,乳白花串悬于黛色山崖,似天地垂落的香雪帘,将山谷浸染成流动诗篇。
行至半山腰,乱石堆里藏着大山馈赠。拨开青苔岩石,荠菜展锯齿叶,灰灰菜顶绒球花序,羊肚菌在朽木旁撑褐伞,蕨菜嫩芽蜷如佛手,鸦葱黄花灿若星辰。文友阿红蹲身轻挖:“这株地黄开紫花,根茎泡酒治跌打。”不禁让人想起《诗经》中的“采采芣苢”,两千年前采车前草的女子,是否也在草木清香中找寻生命诗意?
望着层层绿浪间簇簇雪白,忆起十年前初来熊耳村的场景。那时山坡满是裸露黄土,槐树稀疏歪扭,陶窑烟囱整日吐黑烟,村口溪水浑浊泛黄,岸边石头蒙灰釉。老陈叔的父亲,那位有名的陶匠陈师傅,曾在窑前叹气:“土越来越瘠,水越来越浑,连烧陶柴火都要跑到二十里外砍。”
熊耳山制陶史悠久,相传明末李自成兵败潼关后退隐商洛,以熊耳山为根据地,在此地烧制石灰、陶器及冶铁,推动周边手工业发展,至今这里仍保留制陶传统工艺。在山脚村落中,我们看见废弃陶瓮堆叠成墙,釉色斑驳泛着微光。车子在村口停下,迎接我们的是棵合抱粗的老槐树,树冠如巨伞,树下青石板落着星点花瓣,几个戴草帽的陶匠坐在石桌边调陶泥,脚边电动搅拌机贴着“太阳能供电”标签。
村史馆内,满面烟火色的古玉民正俯身揉泥。这位熊耳山制陶传承人,掌握采土、制坯、烧窑等传统工序,他坚持在村史馆和制陶体验馆免费教学,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陶艺,让百年陶艺焕发新生。在陶艺体验馆内,游客摇木杆,石磨盘嗡嗡响,泥坯在掌心旋转,稚童笑声与匠人低语交织成欢乐的海洋。
暮色初临时,我们在半山腰观景亭小憩。远处商州城区灯火渐亮,与头顶银河辉映。当地文友老张指着山腰新修厂房说:“那是古玉民老师的电窑,去年8月试烧成功,断了几十年的窑火重燃。现在的熊耳山,土是活的,水是甜的,火是暖的,连空气里都飘着窑变时的惊喜味道。”
夕阳漫过山峦,我们站在新建的云海观景台俯瞰。光伏板如矩阵铺展,在夕阳下泛着金属的光芒。千亩连翘花海与核桃林层叠,宛如生态调色盘。曾经呛人的黑烟,终化作漫山绿意,在辘轳清音与熊熊烈焰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篇章。
此时西望残阳如血,霞光映山峰云海,成“万壑皆明,千岩俱丽”之景,正是商州八景之首“熊耳晚霞”。山下灯火渐亮,新城广厦与旧时陶窑遗址交错,水泥路如银蛇缠绕。老张感叹:“上世纪50年代修通商熊公路,卡车运走煤炭陶瓷,换回米面布匹;现在公路运来游客,带走照片故事。”晚霞渐染天际,金辉漫过双峰。山下炊烟与云霭交融,让人分不清是人间烟火,还是仙境迷雾。
下山时暮色四合,背囊中的槐花与野菜沉甸甸,似装了一山春色。古玉民老师送我一只小陶瓶,瓶身绘淡青槐花,瓶颈刻“取土一抔,还林三棵”。汽车启动,他站在老槐树下向我们挥手。山风掠过车窗,带来最后一缕槐香,还有整个山林蓬勃生长的气息。
关于山名,相传大禹治水时见此山双峰对峙如熊耳,遂以“导洛自熊耳”开凿河道。四百多年前,华山脚下的地震波及商州,致熊耳山西峰崩塌,仅剩东峰巍然屹立,成“独耳熊”之貌。这座昔日矿脉纵横的“金山”,而今在生态修复下蜕变为“绿肺”与“碳库”,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身,亦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鲜活注脚。
车子沿蜿蜒山路颠簸,云海在脚下翻涌。山坳里梯田泛新绿,油菜花与紫云英交织成斑斓锦缎,农人劳作田间,身影融入水墨画卷。车转过山坳,暗香浮动,漫山槐树撞入眼帘,千树万树槐花如云絮坠枝,像落了场缠绵春雪,将整座山染成流动的牛奶白。花间隐约见黛青瓦顶,几缕淡蓝炊烟从陶窑烟囱飘出,与槐香缠绕升向天空。山风过,花雨簌簌,山径旁妇人踮脚轻摇槐枝,竹筐盛着带露水的花苞。同行女友按捺不住欣喜,执意停车摘槐花。山民老李叔递来缠红布条的特制镰刀,我们学他将镰刀贴枝丫轻旋,让花枝顺势垂落。山风吹拂,漫山槐树成了摇雪仙子,乳白花串悬于黛色山崖,似天地垂落的香雪帘,将山谷浸染成流动诗篇。
行至半山腰,乱石堆里藏着大山馈赠。拨开青苔岩石,荠菜展锯齿叶,灰灰菜顶绒球花序,羊肚菌在朽木旁撑褐伞,蕨菜嫩芽蜷如佛手,鸦葱黄花灿若星辰。文友阿红蹲身轻挖:“这株地黄开紫花,根茎泡酒治跌打。”不禁让人想起《诗经》中的“采采芣苢”,两千年前采车前草的女子,是否也在草木清香中找寻生命诗意?
望着层层绿浪间簇簇雪白,忆起十年前初来熊耳村的场景。那时山坡满是裸露黄土,槐树稀疏歪扭,陶窑烟囱整日吐黑烟,村口溪水浑浊泛黄,岸边石头蒙灰釉。老陈叔的父亲,那位有名的陶匠陈师傅,曾在窑前叹气:“土越来越瘠,水越来越浑,连烧陶柴火都要跑到二十里外砍。”
熊耳山制陶史悠久,相传明末李自成兵败潼关后退隐商洛,以熊耳山为根据地,在此地烧制石灰、陶器及冶铁,推动周边手工业发展,至今这里仍保留制陶传统工艺。在山脚村落中,我们看见废弃陶瓮堆叠成墙,釉色斑驳泛着微光。车子在村口停下,迎接我们的是棵合抱粗的老槐树,树冠如巨伞,树下青石板落着星点花瓣,几个戴草帽的陶匠坐在石桌边调陶泥,脚边电动搅拌机贴着“太阳能供电”标签。
村史馆内,满面烟火色的古玉民正俯身揉泥。这位熊耳山制陶传承人,掌握采土、制坯、烧窑等传统工序,他坚持在村史馆和制陶体验馆免费教学,将现代审美融入传统陶艺,让百年陶艺焕发新生。在陶艺体验馆内,游客摇木杆,石磨盘嗡嗡响,泥坯在掌心旋转,稚童笑声与匠人低语交织成欢乐的海洋。
暮色初临时,我们在半山腰观景亭小憩。远处商州城区灯火渐亮,与头顶银河辉映。当地文友老张指着山腰新修厂房说:“那是古玉民老师的电窑,去年8月试烧成功,断了几十年的窑火重燃。现在的熊耳山,土是活的,水是甜的,火是暖的,连空气里都飘着窑变时的惊喜味道。”
夕阳漫过山峦,我们站在新建的云海观景台俯瞰。光伏板如矩阵铺展,在夕阳下泛着金属的光芒。千亩连翘花海与核桃林层叠,宛如生态调色盘。曾经呛人的黑烟,终化作漫山绿意,在辘轳清音与熊熊烈焰中,续写人与自然和谐的新篇章。
此时西望残阳如血,霞光映山峰云海,成“万壑皆明,千岩俱丽”之景,正是商州八景之首“熊耳晚霞”。山下灯火渐亮,新城广厦与旧时陶窑遗址交错,水泥路如银蛇缠绕。老张感叹:“上世纪50年代修通商熊公路,卡车运走煤炭陶瓷,换回米面布匹;现在公路运来游客,带走照片故事。”晚霞渐染天际,金辉漫过双峰。山下炊烟与云霭交融,让人分不清是人间烟火,还是仙境迷雾。
下山时暮色四合,背囊中的槐花与野菜沉甸甸,似装了一山春色。古玉民老师送我一只小陶瓶,瓶身绘淡青槐花,瓶颈刻“取土一抔,还林三棵”。汽车启动,他站在老槐树下向我们挥手。山风掠过车窗,带来最后一缕槐香,还有整个山林蓬勃生长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