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撂荒整治促增收
本报通讯员 蔡 铭
文章字数:781
  初秋时节,走进山阳县城关街道唐坪村集体经济红薯种植基地,只见村民忙碌的身影穿梭在田间,忙着给红薯除草、翻藤。
  “原来这片是撂荒地,荒草有一人那么高。”唐坪村党支部书记袁贵宏指着眼前长势良好的红薯说。
  近年来,山阳县城关街道全力稳定粮食生产,逐年提升粮食播种面积,通过地块预留、特色种植、小田并大田、撂荒地治理、改善土地条件等举措,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
  为抓好撂荒地整治,唐坪村采取会议决定、实地测量、垫资整治、同意流转等四个举措,让一块块沉睡的荒地重新焕发活力。如今,唐坪村红薯基地规模约100亩,村民不仅能拿到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在基地务工的村民年均收入超2万元,合作社成员还能享受分红。曾经冷清的村庄重归热闹,田埂上的笑语、仓库里的薯香,让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勃勃生机。
  高家沟社区年过六旬的居民蔡英祥,家里的地因孩子外出务工渐渐荒了。今年在社区党支部的鼓励和帮助下,他把房前屋后的撂荒地重新种起来。“家门口这一片土地,平日里种上茄子、辣椒、黄瓜等蔬菜,不仅自己吃得方便,吃不完的拿出去卖,一年还能赚个5000多块钱。”蔡英祥擦了擦额头的汗,眼里满是满足。
  “以前居民房前屋后要么堆着柴草,要么就是荒草遍地,又乱又脏。现在都改成了‘增收宝地’,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提升了美丽乡村颜值。”高家沟社区党支部书记刘锋指着路边整齐的菜园子说,栅栏里的蔬菜长势正好,藤蔓顺着竹架爬上墙头,成了村里别致的风景线。
  去年以来,城关街道制定撂荒地整治方案,通过深化宣传引导、分类施策指导、压实责任落实等措施,动员各村(社区)群众积极清理撂荒地田间杂草,开展平田治理,同时引进种植大户成立专业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规模化种植。如今,2000亩昔日的撂荒地,已变身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田”,在秦岭脚下孕育出满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