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8月1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双认证”给农技播主戴上“紧箍咒”
张忠德
文章字数:820
  央视《财经调查》记者近日接到不少农民朋友反映,他们在网上遭遇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的所谓农业主播、助农专家,通过精心设计的话术和剧本,兜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其中涉事的“祥禾农业创始人”直言:“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表演,挣钱才是唯一目的。”
  假农技专家骗局的形成,背后隐藏着一条成熟的产业链。他们像打造网红一样包装“助农达人”:统一设定“农大毕业”“返乡创业”的人设,编写“滞销救急”“悲情创业”的剧本。更隐蔽的是,这些账号往往以“助农”之名抬高价格,将普通农产品包装成“有机特产”,从中赚取数倍差价。这些人吃透农民“怕减产、想增收”的心理,用“不用就吃亏”的焦虑话术精准围猎。先以免费指导铺路,再用“亲测有效”的剧本收网,这种精心设计的陷阱,正将农民对科学种植的朴素渴望,异化为被收割的流量韭菜。
  如何遏制假农技专家以助农为名的坑农骗局?笔者认为,亟待建立“实名+实岗”的认证体系,让农技“李鬼”无处遁藏。在这方面,医疗科普领域的治理经验,为规范助农直播提供了现成的范本。国家网信办等四部门近日出台的《关于规范“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的通知》,要求从业者必须“实名+实岗”,从源头阻断虚假信息传播。若将这一机制移植到助农领域,可形成釜底抽薪之效。这要求平台、监管部门和专业机构形成合力。平台应建立严格的资质审核机制,要求涉农科普账号提交专业资格证明、从业单位背书,并对带货行为进行明确标识。监管部门可借鉴医疗领域“黑名单”制度,对虚假宣传者实施严厉惩罚。同时,更要推动正规农技力量“触网”,支持农业院校、农技站开设官方账号,让权威声音占据流量高地,淹没伪专家的歪理邪说。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数字技术赋能,但不能让技术成为坑农害农的工具。给农技博主戴上“紧箍咒”,是为了守护农民的信任,让真正的农业科技走进田间地头。只有让每一个涉农账号都经得起资质检验,每一次技术指导都源自专业积淀,农业才能在数字时代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