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滩地变“聚宝盆”
文章字数:2202

盛夏时节,走进商南县过风楼镇徐家店社区龙祥家庭农场,郁郁葱葱的桃林里,红彤彤、沉甸甸的油桃压弯枝头,泛着诱人光泽,清甜果香弥漫林间。果园中,游客们提着篮子穿梭采摘,拍照打卡的欢声笑语回荡,一幅丰收喜悦的图景跃然眼前。
硕果盈枝
龙祥家庭农场坐落于过风楼镇徐家店社区、沪陕高速路旁。农场里蓊郁的果园,让人很难想到,这里曾是荒芜的沙滩。15年前的夏天,一场洪水摧毁了原本肥沃的土地,淤泥与乱石交织,植被荡然无存,这里也成了无人问津的荒芜之地。就在众人对这片沙滩地摇头叹息时,母德军却敏锐地嗅到了机遇。他望着眼前这片沉寂的沙土地,心里盘算着:“这里地势开阔,光照充足,说不定能种出水杂果。”
2010年10月,母德军毅然流转下这片沙滩地,与妻子陈秀云创办龙祥家庭农场,占地52亩。没有现成的路,他就带着工具一点点平整;没有灌溉设施,他就四处奔走协调水源。就这样,在昔日的荒沙滩上,他挥起了创业的第一镐,踏出了水杂果种植的第一步。历经10多年发展,这里已成为四季飘香的采摘胜地——5月樱桃桑葚、6月桃李、7月西瓜、8月枣子石榴,从春到秋鲜果不断。
“今年桃子个头最大的有半斤,雨水少让果子甜度高、口感脆,李子、油桃、五月桃正处采摘期,一斤能卖5元,每天游客络绎不绝。”站在桃树下的母德军,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而这份喜悦背后,是创业初期的波折。母德军回忆说:“农场起步时从山东引进了3000株樱桃苗,经过三年多精心培育却只开花不结果。后来参加培训时请教专家才得知,大樱桃对气候要求较高,低温量达不到90天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发现问题后,母德军及时调整策略,又分批次引进桃树、杏树、李树、石榴树、枣树进行种植,并运用学到的技术对果树进行嫁接改良,最终让52亩果园硕果累累。
夏日微风中,游客们不仅能在农场体验采摘鲜果的快乐,还能感受青山碧水的自然生态之美。来自丹凤的孙女士是农场常客,她带着家人挑选桃子时说:“去年和朋友来过,今年特意带孩子来。这里果子鲜甜、环境好,孩子能亲近自然,我们也能放松心情。”
果蜂共生
在果树稳定丰产后,母德军充分利用农场空间,重拾中华蜂养殖事业,发展林下养蜂产业。农场果园里,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林下整齐地罗列着一个个蜂箱,成群的蜜蜂在林间忙碌穿梭。他巧妙利用中华蜂耐低温的特性,让蜜蜂在早春为果树授粉,由于蜜蜂授粉能促进异花传粉,果实生长周期缩短,使花粉更易萌发,既解放了人工劳动力,又提高了坐果率,还提升了水果品质。
“蜜蜂是我们的‘金牌员工’。”母德军笑着说,这种“树上优质果,树下生态蜜”的循环模式实现了双赢,蜜蜂为果树高效授粉,使坐果率提升30%以上,减少落花落果现象,果实品质显著改善;而果树则为蜜蜂提供丰富的蜜源,形成良性生态循环。
从最初几十箱蜂群起步,如今农场已发展到800多箱,年产优质蜂蜜数万斤。2022年,农场注册“南山蜜语”商标,建成155平方米标准化加工车间,坚持零添加的理念让客户回购率超80%,农场获评“省级生态农场”。
农场阵阵果树清香让人陶醉,林间不时飞舞的蜜蜂嗡嗡作响,母德军笑称自己现在是“多重身份”——果树嫁接员、蜜蜂农技员兼农艺师。由于养殖的蜜蜂较多,母德军练就了一个收蜂的好手艺,能两三分钟收一箱蜜蜂。而这份技术也惠及乡邻:他免费为周边农户提供培训,被县科教中心聘为讲师讲解养蜂与果树管护技术,带动200多户贫困户脱贫增收。2022年他被评为“陕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名师”,2023年农场还获批开办“农民田间学校”,助力当地农业技术专业化发展。
这片曾经的沙滩地,如今已成为“聚宝盆”,通过果蜂共生模式,农场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农旅融合
随着夏季到来,龙祥家庭农场进入采摘旺季。农场创新推出“果园采摘+庭院烧烤+乡村大舞台”农旅融合项目,将传统农业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不仅为游客带来全新体验,更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一条特色发展路径。
“今天是个好日子,吉祥的事儿都能成……”歌声从新建的乡村大舞台上传来,惹得台下人阵阵欢声笑语和掌声。一曲唱完,智能评分就马上打出分数(评分规则:98分以上采摘免单,95分—97分一律9折,92分—94分一律9.5折),登台一展歌喉的游客一个接着一个,释放了青春和活力;烧烤区里,游客用农场提供的免费场地、烤炉和水电,自备食材,尽享“摘鲜果、唱欢歌、享优惠”的乐趣。
“过去单靠种植,现在‘农业+旅游’让收入结构更多元。”母德军介绍,农场已形成樱桃、桃、蜂蜜三大特色农产品,配套烧烤、餐饮等服务,构建起从生产到消费的全流程体验产业链,实现“三季有景、四季有产”。
农旅融合的红利不仅惠及游客,更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在家门口务工,年纪大了也能赚零花钱。”村民杨彦说。60多岁的张凤英是农场老员工,她主要在农场里除草施肥,每月能赚3000元左右。
据了解,农场每年按需招收临时工,除草、摘果等岗位平均每天用工20多人,忙时40人,让村民真正实现“家门口就业,田地边增收”。
“我们将走好强农路,邀请更多农户加入,分享技术成果,做大做强种养产业。持续提升品种、品质、品牌,深化观光、体验、采摘等休闲要素,打造市民休闲体验采摘的乐园,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母德军信心满满地说。
如今的龙祥家庭农场,以“特色种植+生态养殖+农旅融合”的发展模式,既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田园向往,又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这幅“产业有活力、农民有动力、乡村有魅力”的振兴画卷,正愈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