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生 命 的 托 举
本报记者 李小龙 巩琳璐
文章字数:2683
  6岁的儿子还不知道,父亲李静毅冲进渭河湍流的最后一托,将另一个孩子推上了岸,却把他自己永远留在了冰冷的河水中。
  2025年7月25日20时11分,34岁的李静毅冲向那片翻涌着浊浪的水域时,或许没看清河底的暗涌与漩涡——他的眼里只有那个在水中挣扎的7岁男童。
  最后嘱咐,壮烈托举
  “老婆,你把孩子看好,我去救人!”
  当日傍晚的渭河畔,李静毅把肩上的包一把塞给妻子李婷,转身冲向呼救声传来的地方,李婷甚至没来得及嘱咐一声。几分钟后,当她看着丈夫在漩涡中奋力将落水男童托出水面,自己却被暗流卷走时,双腿一软瘫坐在河滩上——那声仓促的叮嘱,成了李静毅留给世界的最后话语。
  彼时,7岁的男童在河边玩耍时不慎落水,呼救声打破河滩的宁静。正在陪家人散步的李静毅是第一个冲出去的人。听到呼救后,附近的彭志龙、李文吉和韩振启也纷纷下水。彭志龙记得,“李静毅穿个黑衣,跑得很快。”“水比想象中深得多,还有漩涡,刚靠近就被一股力量往深处拽。”彭志龙回忆道,“李静毅在漩涡中拼尽全力,用双手死死把孩子托举出水面。”在岸上众人的共同努力下,男孩被安全救上岸,李静毅却消失在水中。“确实来不及了,没有办法了。”彭志龙的声音里充满难过。
  河水吞噬了那个奔跑的身影。岸边的鱼竿都来不及伸到河心,众人眼睁睁看着那个托举生命的背影没入黑暗。
  26日凌晨2时15分,经过百余名救援人员持续6个多小时的紧张搜寻,李静毅的遗体被打捞上岸。没人知道这个每天拿着焊枪的男人,在听到呼救声时的具体想法。他只凭着一股“豁出去”的劲儿,用那双经常将儿女举过头顶的手臂,完成了生命中最壮烈的一次托举。
  “非常感谢每一个救人者,尤其是李静毅,是他用生命换取了我们家孩子的重生。”获救儿童的母亲惠女士说,从事发到现在,她十分自责,觉得没尽到家长看管孩子的义务,没想到这次意外会给救援者带来这么大的伤害。
  平凡人生,滚烫善意
  “我娃从小命苦啊……”7月28日中午,在西安市高陵区李静毅家小区旁,记者见到了他的父母。他们瘫坐在椅子前,眼中写满疲惫。26日凌晨,得知儿子因救人溺亡的消息时,还在商洛市商州区金陵寺镇崔坪村老家的李静毅父母一直不敢相信这事是真的,直到当日中午赶到高陵,在殡仪馆见到儿子遗体的那一刻,这个一辈子务农的庄稼汉突然捂住脸,发出困兽般的呜咽——他想不通,4天前,这个最孝顺的儿子还带着孙子在老家院里剥玉米,睡前总要到爷爷奶奶床前问安。如今却躺在这里一动不动,那张熟悉的脸上沾着河泥,嘴角却微微上扬,“像是完成了一件踏实的事。”
  这是李静毅短暂人生的真实写照:永远在为别人奔忙,却把自己的苦藏得很深。初中毕业后,16岁的他就跟着哥哥在西安打工,学过洗车、喷漆、修车,最后成了工地上的电焊工,每天扛着焊枪在烈日下作业。日收入300元到500元,是这个家唯一的经济支柱。妻子李婷说,他的工作服永远带着焊渣烧出的小洞,手心的茧子厚得能磨疼孩子的脸蛋,“可只要回到家,第一件事总是张开双臂抱起小女儿。”
  出事后这两天,6岁的儿子时不时就会问妈妈:“爸爸从河里游上来了吗?”李婷想起丈夫最后一次离家时,把哭闹的小女儿架在肩头转圈的笑声,泣不成声地告诉儿子:“爸爸再也回不来了。”这个总说“再拼几年就买房”的丈夫,留给她的最后实物,是20万元的信用卡账单和两顶小小的孝布。
  “宁吃亏不占便宜”,是父母教给李静毅的第一课,也是他刻进骨子里的信条。李静毅的哥哥记得,弟弟每次回老家,邻里只要喊一声“静毅,帮个忙”,他哪怕正给自家修屋顶,也会立刻滑下来拿起工具就走。“这家铁门脱了焊,那家拖拉机需要加固,他从没收过一分钱,最多喝杯热茶就匆匆离开。”哥哥哽咽道,去年弟弟还曾商量想做生意改变家境,但小女儿的出生让他不得不放弃,“面对一大家子要吃饭的人,他怕生意赔本,让家里的境况雪上加霜。”
  在孩子眼里,穿着工装的爸爸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人。儿子总缠着他看电焊时的火花,说:“像星星落在爸爸手上。”刚学会走路的小女儿,每天傍晚都扒着阳台栏杆,等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就扑上去。李静毅夫妇从2018年结婚后,就一直借住在妻子哥哥闲置的房屋,他常对妻子说:“等咱还完债,就买个带院子的房子,让娃能跑开。”这个背着20万元信用卡债务的家庭,在他的乐观里,总透着一股往前奔的劲儿。
  邻居汝女士谈起李静毅,眼泪止不住地流:“这两口子都是特别好、特别亲切的人,还有两个那么小的孩子,小的刚过完一岁生日。他们很热心,我家要是有事,两口子会主动问要不要帮忙带娃。”另一位邻居补充道:“知道静毅原来干过修车,只要车有毛病,哪怕是半夜打电话,他也随叫随到。”
  岳父想起这个“比亲儿子还亲”的女婿,红了眼眶。多年来的朝夕相处,他从没见过李静毅跟人红过脸。自己脑梗住院时,李静毅每天下班都骑着电动车赶来送饭,晚上就蜷在病房的折叠床上守着。“他总说‘爸你放心,有我呢’,可现在……”老人抹着眼泪,说不下去。
  浊浪无情,人间有爱
  渭河堤岸的风,带着菊花的清苦和酒的芳香。
  7月27日清晨,有市民提着白酒洒向河中,酒瓶撞击石头的脆响,仿佛在与逝去的英雄碰杯。不远处,余女士带着上幼儿园的孩子放下一幅纪念卡片,稚嫩的笔迹写着“致敬英雄”。另一名孩子也放下写着“英雄荣光,长明不灭;英模精神,薪火相传”的挽联。
  “一晚上没睡着,就想着那么好的人咋就没了。”市民康亚玲站在河堤上,望着东流的河水红了眼眶。25日晚上她就在现场,看着救援灯光在水面晃了一夜,“那么多人喊着他的名字,可渭河就是不回应。”市民王丽君感慨道:“为我身边有这样的人感到骄傲,社会很有温度,是这些人在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托起一片天空。”
  一份份自发的缅怀,正化作涌向英雄家人的暖流。高陵区民政局送来1.5万元的临时救助金,缓解了家属对丧葬费的忧愁;住建局协调的5年物业费减免通知,贴在李静毅借住的楼栋门口;区红十字会发起募捐倡议。7月27日清晨,商洛市商州区金陵寺镇的工作小组赶来西安,镇党委副书记王笔容的笔记本上写着重点:安抚家属情绪、对接教育部门、落实养老政策。让家属安心的是,“见义勇为”称号的申报材料正在加急整理,烈士追认工作也已启动。那些曾被李静毅温暖过的人们都说:“他配得上所有荣誉。”
  6岁的小男孩还不懂“再也找不到爸爸”意味着什么,只是不停追问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妻子李婷直到现在,仍难以接受丈夫已逝的事实。
  暮色再次笼罩渭河,河滩上的菊花在风中轻曳。这个34岁的电焊工,用生命最后的托举,为“英雄”二字写下了最朴素的注解——他不是天生的勇者,只是在那一刻,选择了不后退。而被他温暖过的城市——西安市、商洛市,正以千万人的牵挂,践行着一个无声的承诺: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人们不会忘记每一位见义勇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