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6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高高此山顶
李康美
文章字数:1656
  “高高此山顶”,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站在商山巅峰上的忘情高呼。对于商洛市,我以前有过几次走马观花的游历,可是除了仅仅留下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的印象之外,就没有产生过多的联想,对商洛的历史也没有过多的关注。正值乙巳年暑期,我和友人本来是为了寻找一块清凉之地,却非常荣幸地走进秦岭博物馆,从而弥补了许多关于商山文化的空白。秦岭博物馆,不仅是一座包括秦岭山脉文化的高地,也是商洛市巍峨的地标性建筑。据说这个博物馆今年年初才正式开放,对于来自关中的我们来说,无疑是意外之喜。
  走出秦岭博物馆,我蓦然惊觉自己的孤陋寡闻,尤其是对于商山文化,不由得陷入深思。在秦岭博物馆,对于“商山四皓”的介绍和研究,让我感到惊奇甚至震撼,从秦朝走来的四位历史老人,不仅被当地百姓深深敬仰,而且深受历代文化名人的推崇和赞美。从而“商山四皓”就成为中国隐士文化最杰出的代表,他们长期隐居的商山,自然也成为隐士文化的标志和符号。对于“商山四皓”的赞美诗,据说历史上就留下数百首,虽然史料中也留下许多关于“商山四皓”故事中的空缺和存疑,比如说他们都不是商洛人,为什么要在商山隐居起来?比如说他们辅佐汉太子刘盈登基成功之后,重新隐居的真正动机是什么?但是所有的疑问,都不会影响他们甘于寂寞甘于清贫的气节和精神。以我粗浅的想象,“商山四皓”的功绩,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史料中,他们的“隐”和“显”,也只是居于朝廷和民间的区分,因为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他们愤然离开朝廷后,也许最初确实有过提心吊胆的深山隐藏,尔后随着刘邦灭秦的战乱,他们就开始自由自在地行走在民间和老百姓的生活中。在那漫长的岁月里,他们就如同商山的四位民间孔夫子,虽然没有像孔夫子那样留下多少传世箴言,但是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中,一定会给商山人留下生活的智慧,留下朴素的处世哲学,留下许多的启蒙思想。如今,在整个商洛市,以“四皓”命名的庙宇、村落、社区、学校就有许多处,这种来自民间的纪念,同样也是“四皓”精神的广泛继承。
  在历代诗人对“商山四皓”的歌颂中,唐代诗人白居易表现得最为虔诚。白居易描写“商山四皓”的诗作据说先后有好多首,最后在《登商山最高顶》的诗作中,白居易自言已经是“七年三往复”。整个诗作,依然是以那四位历史老人为镜子,白居易描写自己在官场“或名诱其心,或利牵其身”的苟且心态,不正是借助“商山四皓”的行为,对自己进行无情的自嘲吗?在白居易复杂而又坎坷的经历中,仅仅千余米的商山高度肯定不会让他惊讶,他在这里吟唱出的“高高此山顶”,那就完全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唐代最负盛名的诗人李白也写下《商山四皓》的五言诗,赞美“商山四皓”避秦安汉的精神不朽。唯有唐代另一个伟大的诗人杜牧,对“商山四皓”的认识就比较清醒和客观,他在《题商山四皓庙一绝》中就明确地提出“四老安刘是灭刘”,因为历史已经证明,由“商山四皓”辅佐的汉太子刘盈本来就具有柔弱的天性,那就必然无法抵制母亲吕后的专权和把控,从而也造成了刘盈生活的放纵和短命。如此看来,“商山四皓”的“功成身不居”其实是他们自己也预料到另一种危机,因此又匆匆离开了汉廷。在唐代,王维也是隐士诗人的杰出代表,可是生活在同时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鲜少提及,却偏偏都对相隔千年的“商山四皓”念念不忘,所以说这一现象的产生,就不是仅仅出于文学的考量,而是出于家国情怀的大视角了。据说秦始皇先后为他的朝廷吸纳了70位博士官,可是至今留在史书中有名有姓的也就是10多位。在“焚书坑儒”后,愤然离开秦朝廷的也只有日后成为“商山四皓”的四位老汉,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中,无疑就需要超人的胆识和勇气,后来他们又在商山隐居到终老,这又需要何等的坚韧和耐力?由此我又突然想到,在“隐士文化”逐渐拓展成“隐逸文化”的过程中,商洛的山水就一直流动着文学的脉搏,商洛的土地就一直蕴藏着文学的基因,从而也让商洛的先民和后裔,奠定了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世俗的平和性格,而这种“隐逸文化”的核心力量,就必然源源不断地涌现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商洛作家群。高高此山顶——又同样成为商山文化崭新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