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5年07月24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农家书屋点亮乡村文明
本报通讯员 杨茂铎 辛恒卫
文章字数:1498
  7月6日,正值周末。秦岭深处的镇安县云盖寺镇云镇社区农家书屋,静静坐着读书看报的人们;院子里,孩子们在打乒乓球;树荫下,几位老人在下象棋。居民刘武成是个编快板的能手,他用快板的节奏告诉笔者:“农家书屋就是好,科技信息来得早,教你知识换头脑;文化活动经常搞,耍钱酗酒杜绝了;尊老爱幼传家宝,教你学乖走正道……”
  目前,像云镇社区这样的农家书屋,在云盖寺镇8个村(社区)已实现了全覆盖。有了农家书屋,农民不仅可以利用农闲时间学习知识,开阔眼界,改进生产方式,还可以依托农家书屋举办各种学习、娱乐活动,为“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打下了基础。2022年9月,云盖寺镇被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陕西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镇”。
  云盖寺镇岩湾社区经济条件较好,以往农闲时,大家喜欢“喝杯小酒、打场麻将”。如今,“阅读致富书籍,参与文化活动”成了社区居民的新追求。这个变化,源于社区有了农家书屋。
  岩湾社区党支部书记胡世坤既是书屋管理者,也是文化推广的热心人。为了鼓励大家多读书,他每年组织读书比赛,比阅读量、赛理解力,极大调动了居民读书的积极性。在管理好书屋的基础上,他还多方筹措购置乐器和服装,成立社区文化联谊会,组织文艺爱好者开展社火、秧歌、锣鼓表演等活动。居民们白天从事农业生产,晚上参与节目排练,邻里之间闹矛盾纠纷的也少了,有空都急着来农家书屋参加文娱活动。
  岩湾社区居民张三娃,以前是个懒汉,既不好好过日子,也不关心集体的事,自从在农家书屋“淘”到天麻种植技术书籍后,他边学边试,摸索出科学种植天麻的方法,实现了增产增收。尝到甜头的他彻底转变,成为书屋和文化活动的常客。
  在云镇社区农家书屋里,20多位居民争相阅览新购的种植、养殖及加工技术等书籍。书屋管理员马莉告诉笔者:“现在是农忙季节,来这儿看书借书的人少些,要是农闲时,中午都关不了门。”
  从县农械公司退休回到云镇社区的王西有是空巢老人,农家书屋几乎成了他的精神寄托。“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各家各户只顾着过自己的日子,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少了,社区也冷清了。有了农家书屋,社区又变得热闹了。”王西有老人面对农家书屋带来的变化感慨地说,“农家书屋就像一块磁铁,吸引着村里的男女老少。”
  农家书屋为群众搭建了交流展示的平台。西洞村涌现出“读书大王”张华、“刺绣能手”王丽娟、“木耳专家”余之超等一批“名人”,这些称号都源自书屋开展的各项活动。村党支部书记兼管理员朱明怀认为,书屋既能传播知识,更能弘扬正气、改善村风。他借助农家书屋这一平台,以活动为载体,让群众唱主角,过段时间就搞一次读书评比,遇上节日还搞社区文艺演出。如今,西洞村每年都会举行“农民家庭运动会”,开设乒乓球、象棋、拔河等比赛项目,吸引200多名群众踊跃参与,各项纪录被不断刷新。村民陈小勇酷爱象棋,自从农家书屋开展活动后,陈小勇几乎每次都报名参加象棋比赛,而且每次都当冠军,成了村上的“名人”。
  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农家书屋还成为云盖寺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催化剂”。目前,农业实用科技书籍约占农家书屋藏书的三分之二,最受群众欢迎。西华村省劳模余之超,依托书屋知识,带领群众发展食用菌木耳产业,如今,木耳产业基地已发展到500多亩,辐射带动周边村镇600多人就业。
  为了让农家书屋能够最大限度地惠民便民,近年来,云盖寺镇以农家书屋为支点,有效探索“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模式:开办智农研习所等四类学校,建设农耕研学等四大基地,多元化开展非遗文化展演等四种活动。通过“三个四”书香建设,真正让文化设施“建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使农家书屋成为培育乡风文明、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精神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