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底村依靠科技养殖鼯鼠
文章字数:1672
“老郭这一帮人都是实在人,能办到的事就说,办不到的事只字不提。为了促进我们村鼯鼠(飞鼠)产业发展,引领群众把鼯鼠做大做强,他们帮我们联系到专家给大伙儿讲课,并建立专家专线和咨询平台,手把手传授科学养殖技术,积极争取资金更新设备……”6月3日,在丹凤县蔡川镇庵底村,瑞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鼯鼠养殖大户周建东滔滔不绝地说。
周建东说的老郭就是丹凤县商山林场驻村第一书记郭广富。2023年8月,商山林场按照上级安排,挑选工作能力强、乐为群众办实事的郭广富到庵底村担任第一书记。郭广富和同事进村后,制定了“走村入户调研,立足村情研判,因势利导发展,形成特色亮点”的思路。走访群众时,他们发现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村民张红亮率先养殖鼯鼠并成功的事例。后来,在张红亮的带动下,全村已有20多户群众养殖鼯鼠。
驻村工作队在入户研判中还发现,尽管村民都有通过养鼯鼠发家致富的愿望,但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科学养殖技术,一旦遇到鼯鼠生病,村民就束手无策。工作队反复斟酌后认为,想让群众放心大胆养鼯鼠,就必须强化技术培训。
2024年3月,驻村工作队同庵底村四组村民王军玲聊起鼯鼠养殖,王军玲说她很想养鼯鼠,但缺技术,担心养不好会造成血本无归。驻村工作队为打消其顾虑,先是带她到邻镇的标准化鼯鼠养殖基地参观学习,让她直观学习科学养殖鼯鼠方法。随后,驻村工作队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还向每户赠送“养殖指导手册”,并建立“老带新”互助小组。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王军玲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当年养殖鼯鼠50只,年收入突破8万元。
驻村工作队邀请鼹鼠养殖专家为庵底村鼯鼠产业发展顾问,并邀请专家对养殖户就鼯鼠的繁殖、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配方等进行培训。专家通过现场讲解、播放视频、案例分析、发放资料等方式,使养殖户真正掌握了科学养殖鼯鼠的相关技术。专家还通过不定期到养殖户家中和养殖基地调研,为养殖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组建微信群或QQ群等便捷信息平台,方便与养殖户沟通交流;及时发布最新的信息,让大家分享到养殖和市场信息、技术资料等。
为加快鼯鼠产业科学发展,经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争取县林业局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依托蔡川镇瑞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建陕西药用动物(复齿鼯鼠)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涵盖复齿鼯鼠等药用动物基础研究、养殖技术研究、良种培育和技术培训、指导以及示范推广、科普研学的综合药用动物研究实验省级示范基地。同时,争取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基地投资20多万元,建立鼯鼠滑翔场开展鼯鼠野化训练,定期开展鼯鼠基础研究。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县林业局协调沟通,争取产业设备更新前期资金30万元,主要用于笼舍、机械、仓储等设备更新换代;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降低养殖户的融资门槛和成本。
两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丹凤县商山林场投入资金6万多元,购买侧柏苗4万多株,在庵底村初步建成了集中连片的侧柏基地,为养殖户解决了饲料短缺的后顾之忧。面对鼯鼠养殖收益单一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千方百计对产业进行升级。通过调研,工作队发现鼯鼠粪便可加工为中药材五灵脂,且市场需求旺盛,于是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引进简易加工设备,邀请药材加工企业新雨丹技术员到村现场指导,帮助养殖户掌握分拣、晾晒、包装等技术;通过村专业合作社,对接药材经销商,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使养殖户不仅靠销售鼯鼠获利,同时也依托五灵脂加工带来额外收入。刘建军、周建华等村民去年仅通过加工五灵脂进行销售就增收3万元,家庭总收入比传统养殖模式翻了一番,真正实现从“会养殖”到“高收益”的跨越。
经过驻村工作队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该村依托瑞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鼯鼠产业,全村养殖鼯鼠群众由原来的20多户发展到65户,5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6户,培养出鼯鼠养殖“土专家”12人。目前,全村养殖鼯鼠1.5万只,年产五灵脂1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250多户群众养殖鼯鼠3万多只,年产五灵脂180多吨,产值1200多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500多人通过养殖鼯鼠增收致富。
周建东说的老郭就是丹凤县商山林场驻村第一书记郭广富。2023年8月,商山林场按照上级安排,挑选工作能力强、乐为群众办实事的郭广富到庵底村担任第一书记。郭广富和同事进村后,制定了“走村入户调研,立足村情研判,因势利导发展,形成特色亮点”的思路。走访群众时,他们发现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村民张红亮率先养殖鼯鼠并成功的事例。后来,在张红亮的带动下,全村已有20多户群众养殖鼯鼠。
驻村工作队在入户研判中还发现,尽管村民都有通过养鼯鼠发家致富的愿望,但单打独斗、小打小闹不成气候,究其原因还是缺乏科学养殖技术,一旦遇到鼯鼠生病,村民就束手无策。工作队反复斟酌后认为,想让群众放心大胆养鼯鼠,就必须强化技术培训。
2024年3月,驻村工作队同庵底村四组村民王军玲聊起鼯鼠养殖,王军玲说她很想养鼯鼠,但缺技术,担心养不好会造成血本无归。驻村工作队为打消其顾虑,先是带她到邻镇的标准化鼯鼠养殖基地参观学习,让她直观学习科学养殖鼯鼠方法。随后,驻村工作队邀请专家对村民进行培训,还向每户赠送“养殖指导手册”,并建立“老带新”互助小组。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王军玲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当年养殖鼯鼠50只,年收入突破8万元。
驻村工作队邀请鼹鼠养殖专家为庵底村鼯鼠产业发展顾问,并邀请专家对养殖户就鼯鼠的繁殖、饲养管理、疾病防治、饲料配方等进行培训。专家通过现场讲解、播放视频、案例分析、发放资料等方式,使养殖户真正掌握了科学养殖鼯鼠的相关技术。专家还通过不定期到养殖户家中和养殖基地调研,为养殖户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组建微信群或QQ群等便捷信息平台,方便与养殖户沟通交流;及时发布最新的信息,让大家分享到养殖和市场信息、技术资料等。
为加快鼯鼠产业科学发展,经工作队和村“两委”的努力,争取县林业局与陕西省动物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依托蔡川镇瑞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建陕西药用动物(复齿鼯鼠)研究试验示范基地,打造涵盖复齿鼯鼠等药用动物基础研究、养殖技术研究、良种培育和技术培训、指导以及示范推广、科普研学的综合药用动物研究实验省级示范基地。同时,争取云南大学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该基地投资20多万元,建立鼯鼠滑翔场开展鼯鼠野化训练,定期开展鼯鼠基础研究。驻村工作队积极与县林业局协调沟通,争取产业设备更新前期资金30万元,主要用于笼舍、机械、仓储等设备更新换代;与金融机构合作,为养殖户提供小额贴息贷款、担保贷款等金融服务,降低养殖户的融资门槛和成本。
两年来,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丹凤县商山林场投入资金6万多元,购买侧柏苗4万多株,在庵底村初步建成了集中连片的侧柏基地,为养殖户解决了饲料短缺的后顾之忧。面对鼯鼠养殖收益单一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千方百计对产业进行升级。通过调研,工作队发现鼯鼠粪便可加工为中药材五灵脂,且市场需求旺盛,于是争取产业扶持资金,引进简易加工设备,邀请药材加工企业新雨丹技术员到村现场指导,帮助养殖户掌握分拣、晾晒、包装等技术;通过村专业合作社,对接药材经销商,签订长期收购协议,使养殖户不仅靠销售鼯鼠获利,同时也依托五灵脂加工带来额外收入。刘建军、周建华等村民去年仅通过加工五灵脂进行销售就增收3万元,家庭总收入比传统养殖模式翻了一番,真正实现从“会养殖”到“高收益”的跨越。
经过驻村工作队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该村依托瑞强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鼯鼠产业,全村养殖鼯鼠群众由原来的20多户发展到65户,50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6户,培养出鼯鼠养殖“土专家”12人。目前,全村养殖鼯鼠1.5万只,年产五灵脂100多吨,产值500多万元;辐射带动周边8个村250多户群众养殖鼯鼠3万多只,年产五灵脂180多吨,产值1200多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村500多人通过养殖鼯鼠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