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从校园到基层
本报记者 马泽平
文章字数:772

  2024年7月,柞水县红岩寺镇迎来了一位年轻的干部——刘若宁。那时的他,刚刚迈出校园,带着初出茅庐的青涩与懵懂,踏入了这片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基层热土。谁也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7·19”特大暴雨,会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开篇“大考”。
  回想起那个惊心动魄的日子,刘若宁依然历历在目。“7月19日那天,一开始以为只是普通的一场大雨。可到了下午5点左右,河道里的水开始渐渐上涨,势头越来越猛。仅仅20分钟的时间,汹涌的洪水就将红岩寺镇的主干道彻底淹没。”洪水如猛兽般肆虐,短短时间就打破了小镇的平静,带来了巨大的恐慌与不安。
  几小时后,水位逐渐降低。刘若宁顾不上平复内心的恐惧,第一时间跟着单位同事冲出去查看周围情况。此时,他看到镇上领导早已带领着干部们在雨中穿梭忙碌,他们不顾自身安危,仔细查看灾情,耐心劝导群众撤离危险区域。那一幕,深深触动了刘若宁,让他感受到了基层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也在心底种下了坚守岗位、服务群众的种子。
  在那段日子里,恶劣的条件考验着每一个人。但每当看到镇上领导和干部们冲锋在前、士气高昂的身影,刘若宁便又充满了力量,拖着疲惫的身躯继续投入战斗。他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每一个行动都关乎着群众的安危与福祉。此时,“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面试答在群众里,把理想实现在基层,把信仰践行在双手中”这句话,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成为了他内心深处的坚定信念。
  经过十几天不分昼夜地艰苦努力,抗洪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刘若宁看到群众脸上重新绽放出久违的笑容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满足感。这一刻,他明白了基层工作的艰辛与不易,也品尝到了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后的那份甜蜜。
  这场突发的洪水事件,成为了刘若宁基层工作的生动一课。展望2025年,刘若宁满怀信心与期待。他表示,将继续扎根基层,不断加强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