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28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小菌菇撑开“致富伞”
本报记者 张 矛
文章字数:758

  “春节前后,咱们阳光种养家庭农场产的木耳特别受欢迎,需求量非常大。”腊月,走进商州区沙河子镇阳光种养家庭农场,映入眼帘的是连片的菇棚和忙着采摘的工人,处处涌动着活力,农场负责人党红笑着对记者说。
  春节临近,年味渐浓。当不少人沉浸在忙年的喜悦之中,党红格外忙碌,她每天都要组织工作人员采摘大批新鲜食用菌销往市场,加大新鲜食用菌供应力度,保障市民“菜篮子”。
  党红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农人。2017年,她注册成立商州区沙河子镇阳光种养家庭农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形成年种植食用菌100万袋的生产能力,可实现综合产值500多万元。
  党红表示,阳光种养家庭农场可吸纳周边群众进场务工,最多达到60多人。截至2024年底,已连续7年累计分红136.6万元、兑付土地租金58.3万元、发放劳务报酬55.8万元,有效带动脱贫群众增加了收入。
  创新思变,主动实践,这是党红创办的阳光种养家庭农场由小到大的主要原因,也是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2024年,党红组织农场管理层外出参加学习交流活动10多次,以此开阔视野和思路。在早期地栽木耳基础上,大力推行立体层架和吊栽种植,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率提高了1.3倍以上,有效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而且使大棚通风和采光效果提升,进一步提高了种植产量和质量。
  从流转土地21亩,到产业基地规模实现翻番;从试种香菇起步,到后来发展富硒农产品;从最初搞地栽菌棒,到后来发展香菇层架和吊袋木耳……党红探索的步伐一直在向前,她坚信,停下脚步终有一朝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2025年,我们计划做好两件事:在‘鲜’字上做规模,充分发挥既有产地冷藏保鲜能力,把放心食品送到百姓餐桌上,并适时尝试做鲜菇出口;在‘特’字上做精品,充分发挥既有木耳示范销售窗口作用,大力推进品牌营销战略,做好一个品牌。”党红对阳光种养家庭农场未来产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