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出实招 基层治理有温度
文章字数:2690
本报通讯员 张宏 李奎
破损围墙拆除了,卫生死角打扫干净了,空中飞线、楼道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墙体洁白、车位规整、出入刷脸或登记……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这魔术般的变化,让秦岭腹地的这座山城有颜值更有气质。
去年以来,商州区城关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巩固中心城区居民小区环境整治成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多措并举推动物业服务全覆盖,探索形成了“主动接管‘三无’小区、协商共管单位小区、服务指导业主自治小区、监督共管物业小区”4种模式,有力破解了物业管理服务难题,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固本强基,把稳基层治理“方向盘”
每天早上,80岁的老党员刘志明少不了在小区转一圈,不是浇花锄草,就是给花园扎篱笆,在小区内进行绿化养护,成了他退休以后的“工作岗位”。
“我是党员,就得起表率作用。”在商洛汽车改装厂小区,刘志明老人眼睛离不开绿化带,“党的政策这么好,把小区改造得和花园一样,我们就该义务管护好。”
去年以来,商州区城关街道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在推行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工作全过程,按照市区居民物业服务管理“4+5”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小区环境治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笔者在该小区看到,商洛汽车改装厂小区每个单元都挂有党员服务公示牌,牌上有党员照片、姓名、电话和服务事项。
党员示范做榜样,为民服务当先锋。去年冬季,6号楼西单元户长金兆善发现楼顶掉瓷片,他第一时间向小区党支部反映,党支部当天张贴告示,提醒居民出入注意安全,并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我们小区是一个自治小区,共有15个单元,每栋楼设置了楼长和中心户户长,让党员带头示范推进小区共建、共治、共享。”商洛汽车改装厂小区党支部书记苏占良说。
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社会基层治理末梢,是城关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据商州区名人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褚妍介绍,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该社区组建了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五老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志愿者近20人。这些地方贤达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他们分3个团队,经常进入小区开展道德讲座和政策宣讲。
“我们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由各社区党支部牵头,统筹整合物业公司、包抓(共管)单位、小区物管会(业委会)各方力量,要求社区居委会落实第一主体责任、物业公司切实强化服务保障、包抓(共管)单位做好统筹协调、小区物管会(业委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到相互补台不缺位、凝聚合力优服务,齐心协力构建协同共管共治体系。”商州区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涛说。
系统谋划,打出基层治理“组合拳”
面对市区小区类型多样的特点,要让城市“美颜”,无异于接了块烫手山芋。
366个居民小区,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城关街道党工委敢于挑战,勇于突破,勤于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地对“三无”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小区、业主自治小区和物业小区采取分级分类推进物业管理服务工作。
据介绍,城关街道大力推行4种模式,充分与“三无”小区物管会及全体业主沟通协商,明确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由社区物业公司与小区物管会签订协议后主动接管。
针对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积极与单位签订为期2年的托管协议,采取“居民交一部分、单位补一部分、社区贴一部分”的模式进驻服务,达到协商共管目的。
对业主自治小区物管会进行改组,小区原有管理人员退出物管会加入社区物业服务公司,以公司员工名义开展服务、进行收费,小区财务独立核算,社区物业公司负责培训、监督、协助。
与此同时,采取社区“两委”、物管办、小区物业及社区物业、居民小区深度融合的方式,建立物业小区监督共管框架,由物管办监督各物业公司服务情况,小区物业公司及社区物业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展物业服务及相关活动。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我们加强了队伍建设,各社区均成立了物业服务企业,组建了服务团队,明确了工作职责,积极吸纳居民党员、业主党员进入物业公司担任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在政策宣讲、环境整治、隐患排查、物业费缴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主任周书彦说。
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走进商州城区大街小巷,让人惊讶地发现脏乱的院子荡然无存,眼前竟然是焕然一新的住宅小区。
“我在这小区住了10多年,就这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原来开了3个门,巷巷道道的不说了,光院子那年久失修的凉亭,刮风下雨都很危险。”城关街道窑头社区居民李增祥看着改造的小区慷慨激昂,“这次老旧小区改造,硬化、亮化、绿化了小区,现在出门心情舒畅得很。”
机制创新,激活基层治理“动力源”
人多院杂道路窄,柴棚数量比车多。今年58岁的吴小平记得,居住在安居巷,多少年来就没有“安居”过。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拆除的痕迹,谁也不会想到过去居民怎么生活:一条巷子14栋楼,围了14个院子,楼与楼之间两道院墙,顺墙盖满了柴棚,技术不熟练的,开车根本进不了大门……
“拆!必须得拆!”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涛掷地有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给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城关街道结合实际,在区级《“4+5”模式实施方案》、街道《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小区类型、实际情况、居民意愿等多方因素,逐小区研判,制定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等细则,实行差异化管理。针对部分年代久、面积小、户数少、长期无物业的“小散乱”小区,按照“多院合一”原则,将邻近分布、情况类似的小区进行连片管理。
同时,统筹人员力量,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层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保洁部工作人员优先聘用社区保洁员兼职,水电维修等专业事项采取与辖区专业人员长期合作形式,既节约了用工成本,也增加了保洁员等群体收入。
在服务上,社区物业公司提供家政、医疗、家电维修、文化娱乐、纠纷调解、民事代办等个性化“点单”服务,通过“小切口、微服务”,将基层社会治理融入物业服务之中。
好机制催生新动力,新思路带来新变化。城关街道将各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工作纳入季度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对服务优质、群众满意度高的物业公司,予以适当奖励,对服务质量较差、群众满意度较低的物业公司,要求限时整改,确保服务质效。
“政府给群众办好事实事,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得到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据迎宾路社区副主任张惠芳介绍,截至目前,安居巷共拆除老旧柴棚267户296间,院墙650米,清运垃圾265车2575吨。
“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压茬推进,分类施策,逐步实现‘物业全覆盖、居民齐参与、管理更贴心、服务更优质、治理更高效、社区更和谐’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周涛说。
破损围墙拆除了,卫生死角打扫干净了,空中飞线、楼道杂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墙体洁白、车位规整、出入刷脸或登记……老旧小区焕然一新,这魔术般的变化,让秦岭腹地的这座山城有颜值更有气质。
去年以来,商州区城关街道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持续巩固中心城区居民小区环境整治成果,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多措并举推动物业服务全覆盖,探索形成了“主动接管‘三无’小区、协商共管单位小区、服务指导业主自治小区、监督共管物业小区”4种模式,有力破解了物业管理服务难题,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
固本强基,把稳基层治理“方向盘”
每天早上,80岁的老党员刘志明少不了在小区转一圈,不是浇花锄草,就是给花园扎篱笆,在小区内进行绿化养护,成了他退休以后的“工作岗位”。
“我是党员,就得起表率作用。”在商洛汽车改装厂小区,刘志明老人眼睛离不开绿化带,“党的政策这么好,把小区改造得和花园一样,我们就该义务管护好。”
去年以来,商州区城关街道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在推行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工作全过程,按照市区居民物业服务管理“4+5”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小区环境治理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员。笔者在该小区看到,商洛汽车改装厂小区每个单元都挂有党员服务公示牌,牌上有党员照片、姓名、电话和服务事项。
党员示范做榜样,为民服务当先锋。去年冬季,6号楼西单元户长金兆善发现楼顶掉瓷片,他第一时间向小区党支部反映,党支部当天张贴告示,提醒居民出入注意安全,并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我们小区是一个自治小区,共有15个单元,每栋楼设置了楼长和中心户户长,让党员带头示范推进小区共建、共治、共享。”商洛汽车改装厂小区党支部书记苏占良说。
把党的组织链条延伸到社会基层治理末梢,是城关街道“我为群众办实事”的生动实践。
据商州区名人街社区党支部书记褚妍介绍,在党支部的引领下,该社区组建了老干部、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五老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发展志愿者近20人。这些地方贤达政治觉悟高、思想素质好,他们分3个团队,经常进入小区开展道德讲座和政策宣讲。
“我们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体系,由各社区党支部牵头,统筹整合物业公司、包抓(共管)单位、小区物管会(业委会)各方力量,要求社区居委会落实第一主体责任、物业公司切实强化服务保障、包抓(共管)单位做好统筹协调、小区物管会(业委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做到相互补台不缺位、凝聚合力优服务,齐心协力构建协同共管共治体系。”商州区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涛说。
系统谋划,打出基层治理“组合拳”
面对市区小区类型多样的特点,要让城市“美颜”,无异于接了块烫手山芋。
366个居民小区,谁来管、管什么、怎么管?城关街道党工委敢于挑战,勇于突破,勤于坚持,系统谋划分类施策,因地制宜地对“三无”小区、企事业单位自建小区、业主自治小区和物业小区采取分级分类推进物业管理服务工作。
据介绍,城关街道大力推行4种模式,充分与“三无”小区物管会及全体业主沟通协商,明确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由社区物业公司与小区物管会签订协议后主动接管。
针对企事业单位自管小区,积极与单位签订为期2年的托管协议,采取“居民交一部分、单位补一部分、社区贴一部分”的模式进驻服务,达到协商共管目的。
对业主自治小区物管会进行改组,小区原有管理人员退出物管会加入社区物业服务公司,以公司员工名义开展服务、进行收费,小区财务独立核算,社区物业公司负责培训、监督、协助。
与此同时,采取社区“两委”、物管办、小区物业及社区物业、居民小区深度融合的方式,建立物业小区监督共管框架,由物管办监督各物业公司服务情况,小区物业公司及社区物业公司发挥各自优势,合作开展物业服务及相关活动。
“为了加快工作进度,我们加强了队伍建设,各社区均成立了物业服务企业,组建了服务团队,明确了工作职责,积极吸纳居民党员、业主党员进入物业公司担任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在政策宣讲、环境整治、隐患排查、物业费缴纳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商州区城关街道办事处主任周书彦说。
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走进商州城区大街小巷,让人惊讶地发现脏乱的院子荡然无存,眼前竟然是焕然一新的住宅小区。
“我在这小区住了10多年,就这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原来开了3个门,巷巷道道的不说了,光院子那年久失修的凉亭,刮风下雨都很危险。”城关街道窑头社区居民李增祥看着改造的小区慷慨激昂,“这次老旧小区改造,硬化、亮化、绿化了小区,现在出门心情舒畅得很。”
机制创新,激活基层治理“动力源”
人多院杂道路窄,柴棚数量比车多。今年58岁的吴小平记得,居住在安居巷,多少年来就没有“安居”过。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拆除的痕迹,谁也不会想到过去居民怎么生活:一条巷子14栋楼,围了14个院子,楼与楼之间两道院墙,顺墙盖满了柴棚,技术不熟练的,开车根本进不了大门……
“拆!必须得拆!”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涛掷地有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给群众创造一个优美的生活环境。”
城关街道结合实际,在区级《“4+5”模式实施方案》、街道《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小区类型、实际情况、居民意愿等多方因素,逐小区研判,制定服务事项、收费标准等细则,实行差异化管理。针对部分年代久、面积小、户数少、长期无物业的“小散乱”小区,按照“多院合一”原则,将邻近分布、情况类似的小区进行连片管理。
同时,统筹人员力量,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层由社区“两委”成员担任,保洁部工作人员优先聘用社区保洁员兼职,水电维修等专业事项采取与辖区专业人员长期合作形式,既节约了用工成本,也增加了保洁员等群体收入。
在服务上,社区物业公司提供家政、医疗、家电维修、文化娱乐、纠纷调解、民事代办等个性化“点单”服务,通过“小切口、微服务”,将基层社会治理融入物业服务之中。
好机制催生新动力,新思路带来新变化。城关街道将各社区物业服务管理全覆盖工作纳入季度考核和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与绩效工资相挂钩。对服务优质、群众满意度高的物业公司,予以适当奖励,对服务质量较差、群众满意度较低的物业公司,要求限时整改,确保服务质效。
“政府给群众办好事实事,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得到了居民的理解与支持。”据迎宾路社区副主任张惠芳介绍,截至目前,安居巷共拆除老旧柴棚267户296间,院墙650米,清运垃圾265车2575吨。
“我们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压茬推进,分类施策,逐步实现‘物业全覆盖、居民齐参与、管理更贴心、服务更优质、治理更高效、社区更和谐’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周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