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5年01月03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大荆镇兴产业稳就业
本报记者 王孝竹
文章字数:1122
村民就近就业,又能照顾家里,实现了就业顾家两不误。

  2024年12月30日,记者来到商州区大荆镇秦绿源食用菌基地,只见村民在忙着将菌料装袋。撑袋、填料、压实、封口,各个环节紧密衔接。不一会儿,一排排装满菌料的袋子便整齐排列,随后将被送进灭菌间进行消毒处理。这些菌料是大荆镇启明星家庭农场为春季接种香菇菌种所准备的。
  “近期不是出菇的高峰期,每天有少量的香菇、平菇在镇上的蔬菜市场销售。开春2月份是接种香菇菌种的时候,必须提前将菌棒准备好,计划发展30万袋香菇。”启明星家庭农场负责人丁超说,这些天,来农场务工的村民都在基地装菌料袋,忙得热火朝天。
  今年42岁的丁超,于2015年回到家乡大荆镇普陀村发展食用菌产业。丁超说,食用菌产业门槛低,只要用心经营,发展起来十分稳定,而且收益也较为可观。
  丁超在计划发展食用菌产业前,到河南省考察了大半年,了解了食用菌种植的方法以及市场运作情况,回来后就着手办理手续、流转土地、修建大棚及配套设施。丁超说:“考察完香菇、平菇在市场的销售情况后,我就控制出菇时间,尽量避开外省食用菌种植户出菇上市的高峰,加上多年来固定的客户群体,我这里销售十分稳定。”
  商州区隆兴食用菌有限责任公司在砚川村发展地栽木耳15万袋,在木耳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大量人力,这为当地敞开了务工大门,村民纷纷加入,人均月收入2000元。公司还时常组织技术培训,让村民掌握先进的种植与采摘技巧。
  王红星、丁瑞利是大荆镇西村人,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注册成立了瑞利家庭农场。起初,他们专注香菇种植,后来发现香菇成熟期较长,收益不尽如人意。2020年,王红星果断转型发展平菇,收益立竿见影。成熟的平菇品质上乘,远销河南、湖北等地的蔬菜大市场,广受赞誉。“一路摸索下来,种过香菇和平菇才明白,就是养菌周期有差异,收益都差不多。”王红星说。
  商州区润科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是商州城投公司子公司,公司在大荆镇口前村建设的绣球菌工厂化生产基地每年可生产绣球菌近700万袋,是大荆镇食用菌种植产量的二分之一。绣球菌产品销路稳定,也为周边200多名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
  38岁的陈妮娟是大荆村人,在绣球菌工厂工作了4年,她对各个环节都熟稔于心,工作起来游刃有余,每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在这里上班,时间规律,既能赚钱,又方便照顾家里老人小孩,日子过得安稳又舒心。”陈妮娟笑着说。
  近年来,大荆镇陆续引进了一系列菌类品种,有香菇、木耳、平菇、绣球菌、羊肚菌等,在农产品市场上极具竞争力。为夯实产业根基,大荆镇精准发力,以砚川村、普陀村、口前村、西村、连桥村5个村落为核心,聚力打造食用菌种植集中发展区,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目前,快速发展的食用菌产业,为大荆镇村民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让村民就近务工、稳定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