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村坐席
文章字数:1338
从小生活在商洛小山村,乡情较重,村里有大事小情总要回去参加,一方面看望父母,另一方面叙叙乡情,人总是生活在人情世故之中,父母在,家就在,根就在。
村里过事,多是白事,孩子结婚这类喜事都在酒店办了,而待客准备正席是过事的最后一个环节。老人送上山,执事者便开始拉桌子写礼单。一般由年龄大的字写得好的人执笔,两个人组合,一个人写,一个人收份子钱带发烟,给随礼的每人发两根纸烟。
村里人写礼单有讲究,按照亲戚关系远近顺序来写。第一二页都是留给老舅家,也就是父辈的外婆家。然后写小舅家,也就是孩子辈的外婆家。最后才写其他亲戚朋友,乡党邻里。
开席之前还有一道程序是安席,由总管安排完成。安席也有讲究,分为上席和下席,按照方位,坐西向东,或坐南向北,上席确定下来后其他席位就随意坐了。坐上席的是老舅家、小舅家或族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上席摆的是四方高桌子,长板凳。总管是村里的百事通,一般都对主家的亲戚情况比较了解,早早就把人数和席位安排好。
一点多钟,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开席吃饭,上菜先从上席开始。现在村里厨师也讲究上菜花样,不再是以前的萝卜豆腐汤了,而是著名的“商县十三花”。请的厨师是我的堂哥,他给我细细讲解了每一道菜,头道菜是顶头盘子,用猪肝、猪心、猪肚及辅料做的,形如菊花,故称菊花盘子,第二道菜肴大碗红肉端上桌,第三道菜肴春卷,用鸡蛋饼卷精瘦肉做成,配以葱花、木耳,寓意喜庆好兆头。然后依次是甜糟肉、大碗鸡肉、小碗排骨、莲菜等,最后一道菜是八宝饭。
端盘的是村里的年轻人,一次端四个盘子,菜上桌后,席上老者一边举箸,一边说声“吃”,其他人皆应声道“吃”。坐席期间,大人们边吃边说着世事,一人一杯轮流着转圈喝酒。年轻人喝酒喜欢划拳猜令,打老虎杠子鸡,在觥筹交错中交流着感情。不喝酒的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吹牛聊天,乡邻之情越聊越深、越聊越真。
吃饭期间,我不时去给堂哥帮忙,翻甜饭碗子,抬蒸笼,和他们聊聊村子坐席做菜的变化。“现在席上肉菜多了,不再是十几年前以萝卜豆腐为主了,这是最大的变化。”堂哥说。
席间还有一个程序,就是在大碗肘子上来之后,舅家要给外甥披红,表示儿女对父母尽了孝道,主家女儿、孝子要鞠躬感谢乡党的帮忙之情。
菜上完了,尾声是扫席汤,西红柿鸡蛋汤,主食米饭。米饭是母亲做的,大铁锅,几十斤米下锅,用柴火烧开,小火焖煮收水,蒸出的大米饭软硬可口。母亲说,诀窍在用水量和把握火候上,做出的米饭不软不硬刚刚好,因此每次村里人过事,都是母亲下米做饭。
尽管村里住的人越来越少,但坐席的规程没有变,遇到村里谁家过事,大家从城里赶回来聚在一起,聊家长里短,谈生意兴隆,议儿女婚事,问父母身体,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乡邻情。散席后又像鸟儿一样飞回城里各自的家,各自忙碌。很少回家,很少见面,老家真正成了故乡。
有人说,乡愁是杯中酒,乡愁是水中月,也有人说乡愁是天上云。而对于走出大山的乡亲们而言,尤其是对我而言,乡愁就是坐席。如今每次回村坐席,多是村中人离世,我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村子乱飞,想起那一片片耕种过的土地,想起那一道道攀爬过的山梁,想起那一条条抓过鱼的小河,想起了村子里发生的一幕幕往事,还有那些依然健在或长眠了的父老乡亲。
每年到了冬天,我渴望回村,但又害怕回村坐席……
村里过事,多是白事,孩子结婚这类喜事都在酒店办了,而待客准备正席是过事的最后一个环节。老人送上山,执事者便开始拉桌子写礼单。一般由年龄大的字写得好的人执笔,两个人组合,一个人写,一个人收份子钱带发烟,给随礼的每人发两根纸烟。
村里人写礼单有讲究,按照亲戚关系远近顺序来写。第一二页都是留给老舅家,也就是父辈的外婆家。然后写小舅家,也就是孩子辈的外婆家。最后才写其他亲戚朋友,乡党邻里。
开席之前还有一道程序是安席,由总管安排完成。安席也有讲究,分为上席和下席,按照方位,坐西向东,或坐南向北,上席确定下来后其他席位就随意坐了。坐上席的是老舅家、小舅家或族里、村里德高望重的长辈。上席摆的是四方高桌子,长板凳。总管是村里的百事通,一般都对主家的亲戚情况比较了解,早早就把人数和席位安排好。
一点多钟,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过,开席吃饭,上菜先从上席开始。现在村里厨师也讲究上菜花样,不再是以前的萝卜豆腐汤了,而是著名的“商县十三花”。请的厨师是我的堂哥,他给我细细讲解了每一道菜,头道菜是顶头盘子,用猪肝、猪心、猪肚及辅料做的,形如菊花,故称菊花盘子,第二道菜肴大碗红肉端上桌,第三道菜肴春卷,用鸡蛋饼卷精瘦肉做成,配以葱花、木耳,寓意喜庆好兆头。然后依次是甜糟肉、大碗鸡肉、小碗排骨、莲菜等,最后一道菜是八宝饭。
端盘的是村里的年轻人,一次端四个盘子,菜上桌后,席上老者一边举箸,一边说声“吃”,其他人皆应声道“吃”。坐席期间,大人们边吃边说着世事,一人一杯轮流着转圈喝酒。年轻人喝酒喜欢划拳猜令,打老虎杠子鸡,在觥筹交错中交流着感情。不喝酒的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吹牛聊天,乡邻之情越聊越深、越聊越真。
吃饭期间,我不时去给堂哥帮忙,翻甜饭碗子,抬蒸笼,和他们聊聊村子坐席做菜的变化。“现在席上肉菜多了,不再是十几年前以萝卜豆腐为主了,这是最大的变化。”堂哥说。
席间还有一个程序,就是在大碗肘子上来之后,舅家要给外甥披红,表示儿女对父母尽了孝道,主家女儿、孝子要鞠躬感谢乡党的帮忙之情。
菜上完了,尾声是扫席汤,西红柿鸡蛋汤,主食米饭。米饭是母亲做的,大铁锅,几十斤米下锅,用柴火烧开,小火焖煮收水,蒸出的大米饭软硬可口。母亲说,诀窍在用水量和把握火候上,做出的米饭不软不硬刚刚好,因此每次村里人过事,都是母亲下米做饭。
尽管村里住的人越来越少,但坐席的规程没有变,遇到村里谁家过事,大家从城里赶回来聚在一起,聊家长里短,谈生意兴隆,议儿女婚事,问父母身体,说不完的心里话,道不尽的乡邻情。散席后又像鸟儿一样飞回城里各自的家,各自忙碌。很少回家,很少见面,老家真正成了故乡。
有人说,乡愁是杯中酒,乡愁是水中月,也有人说乡愁是天上云。而对于走出大山的乡亲们而言,尤其是对我而言,乡愁就是坐席。如今每次回村坐席,多是村中人离世,我的思绪就会不由自主地在村子乱飞,想起那一片片耕种过的土地,想起那一道道攀爬过的山梁,想起那一条条抓过鱼的小河,想起了村子里发生的一幕幕往事,还有那些依然健在或长眠了的父老乡亲。
每年到了冬天,我渴望回村,但又害怕回村坐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