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济发展强引擎
文章字数:1517
![](/slrb/20250102/mhtml/cf4013bef302b6f420784fe6462fdf18_img_649_87_342_225.png)
2024年11月29日,丹凤县秦岭中医药博物馆里人如潮涌,出席2024国际草药医学发展大会的医学界学者、行业协会专家、企业代表、文化名人及中央、省市新闻媒体等来此参观交流学习。秦岭中医药博物馆的开馆以及2024国际草药医学发展大会的召开,是丹凤县弘扬传承中医药文化、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举措。
近年来,丹凤县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农业产业集群重点推进,聚集资源政策资金要素,坚持传统与特色相结合,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持续延长产业链条,全力推进中药材资源优势向价值优势转换,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优化产业布局
2024年12月2日,暖阳和煦。在丹凤县寺坪镇银洞村,山坡上一株株山茱萸树上结的密密实实、如红玛瑙般的茱萸果,成为冬日的一道亮丽风景。
“今年,我们村合作社收了4吨烘干的茱萸肉,48元一公斤,预计能卖19万元左右。”银洞村党支部书记查建民说。
据了解,寺坪镇几乎家家户户都种茱萸树,全域种植3万多亩,2024年山茱萸产量1200多吨,带动户均收入1.2万元。
丹凤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按照“扩大药材基地、培育龙头企业、实施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建设思路,制定了《丹凤县中药材产业发展五年规划》,成立了中药材联合党委和中药材协会,结合各镇地域特点、资源禀赋,优化中药材产业布局,与12个镇(街道)签订中药材种植抚育示范基地协议,全县基本形成了以流岭为中心的山茱萸,以312国道沿线为中心的黄芪、黄芩、丹参、连翘,以银花河流域为中心的黄姜、金银花,以蟒岭为中心的天麻、猪苓、茯苓,以老君河流域为中心的苍术、五味子等五大中药材种植板块,至2024年底,丹凤县中药材人工种植总面积26.8万亩,总产量4万吨,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持续扩大。
延长产业链条
“我们探索‘企业+镇(街道)+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模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种植大户签订兜底购销协议,将农户镶嵌在产业链上,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丹凤县林业局产业中心主任解勃介绍。
为推动中药材产业化、集群化、工业化发展,丹凤县积极扶强龙头企业,建成中药切片、中药制剂、特医食品、智能煎配车间和对接欧盟标准的中药材检测鉴定中心、以秦岭为主题的中医药综合博物馆、西北地区唯一的药源基地民营储备库,还建成集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仓储、销售以及质量可追溯体系、科技研发创新完整产业链于一体的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产业园,与中国检科院联合建设秦岭中药材溯源体系平台,并与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16个中药材校企联盟;建成山茱萸、天麻等6个国家级科技小院。通过以商招商方式,引进2条小分子中药材生产线,联合创建了秦岭药膳数字化营销中心,建成西北最大的良种天麻产业园和天麻研发中心。
促进农民增收
2024年12月20日,在“天麻小镇”峦庄镇双坪村麻农金升明家,伴随着电锯的吱吱声,一截栎木被锯了下来……为扩大种植面积,金升明与妻子正忙着准备天麻菌棒。
“我天麻种得少,今年湿天麻15元一斤,我卖了一万两千多元。闲时,就给天麻种植大户打工,一天也能收入150元。”谈话间,他随手又拾起一根木材准备锯。
近年来,丹凤县积极鼓励天麻适生区的农户,因地制宜种植天麻。目前,丹凤县天麻种植规模已扩展至2万亩,有3602户天麻种植户、300户育种户和133户产品加工户,为6980人提供了就业机会。
为持续促农就业增收,丹凤县聚焦中药材产业发展,持续在建基地、育龙头、延链条、提品质上下功夫,带动群众种植中药材26.8万亩,引进培育以新雨丹中药材生物科技产业园为链主的中医药龙头企业5家,带动发展中药材企业、合作社、个体户超过2000家,与12个镇(街道)联建种植示范基地67个、2万多亩,形成集中药材种植、研发、加工、仓储、物流、检测、溯源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体系,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