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1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丹凤聚焦“小切口”办好暖心事
本报通讯员 李沐远
文章字数:1268
  今年以来,丹凤县始终把办好民生实事摆在工作中心位置,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以开展“一年十件实事”活动为抓手,聚焦基建改造、产业发展、惠民服务等民生“小切口”,把实事办好、把好事落实,持续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与满意度。
  基建改造顺民意
  “以前过河要小心翼翼,生怕一脚踏空栽到水里;现在桥面拓宽、还装了护栏,过桥安全多了!”谈起今年村里实施便民桥建设工程,铁峪铺镇花魁村王岭组村民王军赞不绝口。
  赵川河穿村而过,把花魁村分作东西两半,过桥是村民日常出行避不开的环节,但现有的几座桥桥面狭窄、缺少安全防护、易积水,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县委组织部驻村帮扶工作队积极协调筹备,经过现场勘察、拟定方案、联络施工、验收质量环环把控,完成了对村内现有的4座便民桥的桥面拓宽、基座加固、护栏安装工程,并新建1座便民桥。
  “自打在‘三务公开栏’看到今年要修桥,我们就一直期盼早日动工。这桥一修好,真是方便了不少!”花魁村寨子沟组村民张志国乐呵呵地说。
  除了便民桥建设工程,今年以来,花魁村先后修复水毁公路3处、加固道路路基2.5千米,实现通组路“户户到”,彻底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问题。
  产业发展促增收
  “今年红薯不仅大丰收,收入也很可观啊,光这一项就给集体经济增收了十几万元!”桃花村党支部书记刘书亮面带喜色地介绍。
  今年以来,桃花村坚持立足村情实际、挖掘资源禀赋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径,谋划建设红薯种植基地,通过党建引领整合资源、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连片式、成规模地发展集体经济;同时进行全过程管理,根据作物生长情况和市场价格波动及时对集体经济方案进行微调,确保产量大、销量好、产业兴。
  在丹凤县“产业链联合党委”模式带动下,桃花村与邻近村落开展村村联建、资源共享、产品共销的深度合作,不仅吸收了一大批当地群众务工,带动村民致富增收,也盘活了存量资源,拓展了销路,进一步提高集体经济分红,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了重要支撑。
  “下一步,我们还要对红薯进行初加工,制成红薯粉出售,打造‘桃花红薯’品牌,实现乡村振兴新突破、迈上村民增收新台阶。”桃花村驻村第一书记郑九胜满怀信心地介绍。
  惠民服务暖人心
  “宫保鸡丁、红烧茄子……每天菜品都不重样,好吃不贵,真是太实惠了!”中午12点,在西关社区老年食堂内,前来用餐的居民络绎不绝,大家一边用餐一边拉着家常。
  “西关社区独居老人比较多,平时自己买菜做饭费时费力、很不方便,因此我们村‘两委’班子就合计建一个食堂方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西关社区党总支书记阚磊介绍。今年年初,西关社区将修建老年食堂纳入2024年承诺的“一年十件实事”清单,通过实施合理规划用地、承接资源流转、制定收费标准等细化举措,高标准建成了这座生意红火的老年食堂。
  老年食堂项目从立项实施、敲定方案到破土动工,再到建成运营,耗时短、效率高,比预计工期缩短了3个月。“为群众办实事,我们都充满了干劲。”阚磊热情地说,近年来,西关社区始终把抓基层、保民生摆在突出位置,聚焦民生重难点问题全力施策,持续优化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