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3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创新探索工作法 基层治理提质效
本报通讯员 郑 斌
文章字数:2134
  今年以来,商州区创新探索“1134”工作法,即围绕一个目标、配强基层治理队伍,规范一个平台、织密基层治理网络,夯实三级责任、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建立四项机制、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压紧夯实各级责任,扎实推动党建引领、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力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
  围绕一个目标
  围绕“一都四区”建设目标,商州区坚持高线选人,严格人选把关,实行区级联审程序,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在外创业经商人员等优秀群体中培养选拔,着力配强“头雁”队伍;建强后备干部队伍,着重选拔了一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的优秀年轻干部,村级后备力量动态培育储备869名。实施“千名领跑人”学历提升计划,落实学费补助等政策,在职村干部和村级后备力量实现学历提升;实施村干部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副书记)履职能力大赛,激发干事创业、比学赶超的热情。健全小微权力清单,对“两委”班子进行研判,动态调整履职不力的村(社区)干部;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待遇体系,健全村干部离任、养老、医疗等保障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激发其干事创业活力。目前全区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平均年龄47.3岁,其中,35岁以下81名,占比28.1%。按照社区常住人口每万人不少于18名社区工作者的要求,全区51个社区共有736名社区工作者(含115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基层治理队伍结构更加优化、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
  规范一个平台
  按照社会治理“一张网”工作部署,商州区全力构建小网格精细化服务管理的工作机制,以户籍人口全覆盖为准则,搭建“区级指挥中心—镇(街道)党委—村(社区)党支部—网格片区—网格员”五级网络架构;以易地搬迁小区等群众聚居地为依托,将全区划分为4685个网格,每30—50户评选1名网格员,负责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架起村“两委”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实现网格全覆盖、服务零距离。制定《商州区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明确职责,将网格长、网格员履职情况纳入绩效奖惩评定范围;对履职情况进行经常性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及村民满意度,发放绩效奖励;利用“爱心超市”积分制度,将网格员工作成效纳入积分兑换范围,通过以分易物进一步激励网格员履职尽责。在全区288个村(社区),逐户编码挂牌,各网格悬挂网格牌,整村摆放网格图,确保整村网格划分、人员分布,网格长、网格员、驻村律师等人员信息一目了然,方便群众能够及时精准联系到所属网格的网格员、网格长等工作人员;以村为单位每月召开培训会,围绕社区服务、基层治理、矛盾化解等内容,对网格员进行政策理论培训和法律法规宣传,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
  夯实三级责任
  商州区级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分片包抓镇(街道),36名区级领导包联18个镇(街道)和36个基层治理重点村(社区),聚焦邻里纠纷、宅基界畔、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乡村治理难点与痛点,剖析问题根源,研究对策办法,下茬解决好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将“民情走访日”制度与镇村居民说事“片区会”制度相结合,按照村(社区)党支部书记牵头抓、“四支队伍”分片抓、网格员具体抓的方式,构建“镇班子成员包村联户、村干部经常走访入户,共性事情领导领办,具体事情专人专办,特殊事情特事特办,紧要事情急事急办”的问题处理模式,压实了网格员及公益性岗位人员职责,确保群众反映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由村党支部牵头,建立“周工作研判会”“院落会”“片区会”等制度,村党支部书记随时掌握群众诉求,与“两委”班子及时沟通,深入研判分析,制定处理意见;通过干部包抓片区,开展政策宣传、安全生产、人居环境、产业发展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落地见效。
  建立四项机制
  商州区委设立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依托区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运行,18个镇(街道)建立了以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定期研究重大政策、部署重大工作、督办重大任务、推进落地落实;持续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接诉即办”制度,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行人民建议征集、重大事项听证、重要会议旁听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反映情况建议“直通车”制度,构建多方参与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建立“民情走访日”制度,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若干措施》《关于建立“民情走访日”制度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通知》等文件,集中收集民情民意问题,推动问题解决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建立了社区居民委员会、社区物业服务公司、小区物管会、包抓单位“四方协同共治体系”和党建联建、城管执法、公安警务、司法法律、民政社团“五大服务进小区”的“4+5”协同共治服务机制,推动物业服务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智慧化,逐渐形成部门联动、群众配合的长效治理机制。截至目前,全区401个小区环境卫生干净整洁、车辆管理规范有序、智慧技防系统健全完善、物业服务管理规范等,实现了智慧化管理。建立清单管理为基层减负机制,全面清理村(社区)工作事项,清理规范村(社区)机构牌子和上墙制度,严格村(社区)盖章证明事项,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进一步提升村(社区)自治能力和智慧化治理水平。目前已完成村级组织相关指导目录14项,拆除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标识标牌835块,规范村级组织服务事项45项,明确不能办理事项2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