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2版
发布日期:2024年12月30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一场西商协同创新的双向奔赴
——二〇二四年西商科技合作交流侧记
文章字数:4013
  本报记者 李小龙 王江波 杨萌
  12月23日,记者来到陕西正太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工人正在加紧安装新的实验设备。入驻秦创原商洛市飞地孵化器以来,公司依托西安高校人才密集和聚集优势,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聚焦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
  在西商融合协同发展的进程中,正太能源等一批发展潜力巨大的重点企业,逐步从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持续为经济发展释放新活力。
  西安和商洛既是地理空间中的近邻,也是高质量发展中的伙伴。近年来,商洛紧扣西商融合协同发展战略,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原则,围绕共建西商“生产圈”“生活圈”“生态圈”,依托西安科技资源优势,全面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借智借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边高校、科研院所众多,高端人才汇聚,科技成果富集;一边区位优越,资源富集,发展意愿强烈,创新生态良好,西安和商洛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优势互补。如今,《商洛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印发不到一年,西安20家高校院所与商洛97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通过10余场次路演活动,推介成果、产品等项目221个,转化科技成果项目47个;注册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公司10家,组建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1支……
  深厚的科技底蕴和人才优势为商洛带来了西安力量,商洛在西安的辐射带动下,不断积蓄和释放科技力量,推动全市各类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技合作不仅让两地关系愈加紧密,也让商洛科技创新能力不断迸发。
  西“智”商用 绘就西商融合新蓝图
  12月13日,在柞水县盘龙生态产业园中药配方颗粒生产车间,一股中药材的香味扑鼻而来。
  作为商洛首个上市企业,陕西盘龙药业以药材GAP种植、药品生产、研发、销售和医药物流为核心业务,公司拥有通过新版国家GMP认证的片剂、胶囊等23条生产线及配套的检验、科研设备,有12大功能类别的100多款产品。
  近年来,陕西盘龙药业与西安众多高校建立联合培养基地,其中,与陕西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盘龙药业未来产业创新研究院,与陕西中医药大学成立省中药芳香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共建医疗制剂及中药新药开发转化中试基地。此前,还与陕西科技大学梁承远教授合作研发治疗新冠药物,该药物入选陕西省工信厅“2022年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卡脖子’补短板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项目榜单”。
  我市积极推动以陕西盘龙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链主”的35家医药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联合西安交大、陕师大等8家高校院所开展生物医药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助力生物医药产业迈向中高端。
  今年11月,正式入驻智能制造产业园的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聚焦于遥感大数据处理、机载人工智能、蜂群无人机研究等业务的科技型企业。
  短短4年时间,中天禹辰就从一个初创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一大秘诀就是借力西安的研发力量。如今,公司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研发能力和算力平台,建成地面指挥、飞行控制等“四个中心”,先后参与实施陕西交控路网桥梁检测、甘肃省撂荒地识别等综合应用项目,累计获得国家专利60多项。
  “立足商洛,面向全国,未来将走向世界。”陕西中天禹辰航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祥勇信心满怀。
  推进西商融合协同发展,作为全省最年轻的省级开发区,商洛经开区是重要的承载地之一。
  陕西华钼实业有限公司在洛南成立西部鑫兴稀贵金属有限公司,将钼铼精深加工生产线落户洛南。目前,公司依托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联合成立的陕西省钼铼材料制备及绿色综合利用工程研究中心,成功攻克免焙烧无废气排放全湿法冶炼技术,彻底颠覆了传统的火法冶炼工艺。
  “西安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在技术研发与科技创新资源方面独具优势,发挥着引领作用。洛南不仅钼储量极为丰富,在新材料产业方面也拥有较大的产业集群。”西部鑫兴稀贵金属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助理张明说,“依托西安科创资源,西部鑫兴实现了从钼矿石的粗放式利用到钼产品精深加工的迭代升级。”
  据悉,去年以来,西安、商洛两地在科技创新领域不断加大合作力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所高校与市域97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陕西科技大学与盛大公司共建干果类水果(核桃)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获国家发展改革委立项,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与和丰阳光共建食用菌良种繁育平台,西安交通大学在柞水、山阳建设秦巴山区特色中药材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并跻身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此外,产业政策的协同、西安商洛的便利交通,以及资源互补等因素,也让两地真正实现“西安孵化、商洛转化,西安研发、商洛制造”。商洛飞地孵化器也不断成长为西商科技融合协同发展的桥头堡、科技进步和产业创新的情报所、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转站。 
  打破“藩篱” 跑出成果转化新速度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和产业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一项项科技创新成果从科研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才能实现其创新价值,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12月14日,在镇安县合曼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总经理卢讯正为酥糖的试生产忙得不可开交。
  “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彻底解决了酥糖只能在冬季制作的难题。”卢讯介绍,“合曼酥糖”源自镇安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镇安熬糖,是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打破了季节限制,实现了传统古法熬糖从濒临消散的个体手工制作到实现工厂规模化生产的转变。
  高校、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富矿”,每年研发取得的科技成果数以万计,怎样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商洛的现实生产力?为打破校企之间科技成果转化的“藩篱”,商洛市以项目、人才、平台共建为抓手,推动形成政、校、企三方资源要素有机融合、协同创新的产学研新生态,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车间内部,实现成果转化。”在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一边是洁白如玉、长势喜人的海鲜菇出菇车间,另一边是从菌种到出菇的食用菌中试车间。一个厂房内就能实现成果研发“从0到1”,成果转化“从1到N”。
  “除了食用菌的生产,近年来,我们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学校合作,建立微生物研究所,进行食用菌多糖提取技术的研究。”陕西和丰阳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技术总监黄国灿介绍道。
  如今,像和丰阳光这样一头连接科研、一头连接产业的科技型企业在商洛越来越多。
  研发与市场间的“距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那市场如何能够“看到”成果?研发单位如何“看到”需求?
  商洛市通过常态化开展科技“双进”行动,动态收集企业各类创新需求,并通过市县科技局局长进高校院所活动,双向推介企业科技需求和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需求。根据前期摸底、征集的企业需求,商洛还开展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路演活动。
  今年10月,商洛举行“三项改革”秦创原新能源电池产业创新聚集区专场路演活动,集中发布6项新能源电池产业项目。现场企业围绕项目技术创新、市场前景、发展规划、融资计划等进行讲解,并将企业需求“摆上桌面”,寻求“解题能者”。
  “我们会实地深入了解成果的情况、进展和科研人员的转化需求。收集信息后,通过飞地孵化器平台,帮助企业链接高校、科研人员等各种成果转化所需的要素。”商洛市科技局主要负责人说。
  “许多高校科研人员平时大多精力是放在基础研究工作中的,其中不少研究成果都是有应用前景的。但因为不了解市场,一些成果会短暂停留在实验室里甚至纸面上。”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杨生春说,通过专项路演,技术的“供需”双方无缝对接,科研人员在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自身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
  据介绍,我市策划举办秦创原总窗口地市协同(商洛)创新成果展、医疗卫生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秦创原新能源电池产业创新聚集区等成果、产品、路演对接活动18场次,推介项目221个,西商科技交流合作的氛围日益浓厚。
  “智汇”商洛 构建人才聚集新高地
  人才是衡量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更是创新驱动、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资源”。近年来,商洛市扭住打造以“用”为导向的科创服务体系,积极对接省内知名科创服务机构在商洛设立分支机构,引导优质创新资源向一线集聚、向县域下沉。
  板栗种植是镇安县的传统产业,过去镇安板栗的种植和培育工作并不容易,随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何佳林的到来,镇安板栗种植和培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以前镇安板栗的生长几乎为‘野生’,颗粒小、产量低、饱和度不够,全县一年的产量也就是4000吨到6000吨。”何佳林回忆起刚来的时候说,“我们用了近3年时间几乎跑遍了所有能生长板栗的地方,最终经过反复试验、测试、送审,选育出了‘镇安1号’优质良种。”
  经过多年的选育和改良,如今的“镇安1号”板栗分别通过陕西省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国家林木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成了镇安乃至商洛唯一的国审板栗良种,镇安板栗就此“一炮打响”。
  “因为有雷玉山专家的指导,我们的璞玉猕猴桃品种在2024年大别山及秦巴山区优质猕猴桃评价与新品种推介会上,获得同类品种中可固值最高的荣誉。”商洛果耘艺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许昆鹏高兴地说,“丹凤人才驿站为猕猴桃产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人才支撑。”
  作为陕西省科技特派员猕猴桃产业技术服务团团长,雷玉山将猕猴桃从关中平原带到了秦巴山区,并从秦巴山区带到了全国。
  如今,依托西安乃至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成百上千名科技人才扎根商洛各行各业,助推企业壮大、带动产业发展、促进群众增收。
  商洛市指导企业与西安高校联合组建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21支,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争取省科技厅从陕师大、省农研院等选派“三区”人才39名,派驻市域产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促进产业升级。依托西安科技大市场,培训并认定技术经理人100人以上。选派10名市直科技系统年轻干部赴西安科创机构交流学习,促使科技工作者更新理念、开阔眼界。探索建立“科技副总”科技人才引育机制,有计划、分批次从西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选聘一批与我市重点产业链相匹配的科技人才,到市域企业兼任科技副总,促进西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与我市企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