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河村 文明实践结硕果 乡村新风拂面来
文章字数:1566
一城之韵,始于外观之悦目,源于管理之精细,归于文化底蕴之深厚。近年来,镇安县青铜关镇冷水河村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通过订立完善村规民约、精心打造村民理事厅、全力培育文明新风尚,引领群众踊跃投身文明共建活动,持续深入将精神文明建设的点滴渗透到乡村振兴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不断拓展文明的广度与深度,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让群众的幸福感可感可及。
共议共循 订立好规矩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清爽亮丽的民居,装扮有致的农家庭院……走进冷水河村,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在村里的一块公告板上,《村民公约》与《红白理事会规则》赫然展示,这是村民们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制定的成果。
冷水河村坚持将移风易俗纳入日常管理,村民们共同商讨确立了红白事务的标准,例如,喜庆婚礼的婚车数量限制在4辆以内,宴席每桌的消费不超过300元,邻里间的礼金不超过200元,倡导简约而新颖的婚礼形式;丧事则一律禁止搭建灵棚,避免铺张浪费,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这些规章的施行,既为村民减轻了经济压力,又引领了崇俭尚廉的新风气。
为了保障这些规章得以切实执行,冷水河村在《村民公约》的基础上,经由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由1名会长及各村民小组1名成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及志愿者服务团。每当村中举办红白事务时,理事会负责牵头,联络志愿者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有序地组织开展各类红白理事活动,营造出全村范围内互帮互助、节俭不奢的良好氛围。
共享共用 建设理事厅
在冷水河村张家坪搬迁点,专门为搬迁群众建设了宽敞明亮的红白理事厅,厅外配建了群众活动广场,受到了搬迁群众的欢迎。现在这里不仅是搬迁群众日常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更是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为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解决搬迁群众无地方办红白事的问题,村上在充分征求搬迁点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80多万元,在张家坪搬迁点建成了可容纳300人的红白理事厅。在理事场所厨房内,灶台、锅瓢、碗筷等厨具一应俱全,大厅内桌椅、板凳等设施全部配备到位,搬迁群众办红白事都可以免费租用,不仅方便了群众、大大降低了费用,还增进了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
让喜事回归到“乐”的本质,丧事回归到“孝”的根源,不仅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乡村文明的内涵。通过建设理事厅,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共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展现了文明实践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共倡共践 树立新风尚
在冷水河村武家凹幸福院内,经常能看到附近的老年人在此聚集,他们闲暇之余都会来到院内,或敲锣打鼓,或吹笛弹唱,或跳着秧歌,勾勒出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画面。
针对村庄老年人精神世界文化生活缺失以及晚年生活单调的困境,自2020年起,冷水河村在武家凹特地为老年人打造了一处日常活动的温馨空间,并精心配置了锣鼓、笛箫、扩音器等文化娱乐设施。同时,邀请乡间民间乐器爱好者,向老人们传授吹拉弹唱的技巧,组织广场舞的排练,使得老年群体得以享有娱乐的港湾。
在冷水河村,文明元素处处体现,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村上统一制作了集家风家训和十星级文明户标牌于一体的文明标识牌,挂在每户群众的大门旁边,标识牌一户一牌,简洁大方,一目了然,全村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在村内多处公共场所外墙上,都绘制了以党建、忠孝、法治等为主题文字和图画,向村民传递着美德健康的生活理念,村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新时代文明新风的熏陶;村志愿服务队更是将文明新风融入了文艺创作中,组织群众编排的《十唱共产党》《董咏行孝》《八仙庆寿》等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传递了文明新风的正能量。
文明风起巷陌间,春风化雨润心田。移风易俗,不仅是对陈规陋习的革新,更是对乡村文明内核的深刻提炼与升华。冷水河村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让文明新风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共议共循 订立好规矩
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清爽亮丽的民居,装扮有致的农家庭院……走进冷水河村,一幅赏心悦目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在村里的一块公告板上,《村民公约》与《红白理事会规则》赫然展示,这是村民们集思广益、共同商议制定的成果。
冷水河村坚持将移风易俗纳入日常管理,村民们共同商讨确立了红白事务的标准,例如,喜庆婚礼的婚车数量限制在4辆以内,宴席每桌的消费不超过300元,邻里间的礼金不超过200元,倡导简约而新颖的婚礼形式;丧事则一律禁止搭建灵棚,避免铺张浪费,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这些规章的施行,既为村民减轻了经济压力,又引领了崇俭尚廉的新风气。
为了保障这些规章得以切实执行,冷水河村在《村民公约》的基础上,经由村民代表选举,成立了由1名会长及各村民小组1名成员组成的“红白理事会”及志愿者服务团。每当村中举办红白事务时,理事会负责牵头,联络志愿者团队进行分工合作,有序地组织开展各类红白理事活动,营造出全村范围内互帮互助、节俭不奢的良好氛围。
共享共用 建设理事厅
在冷水河村张家坪搬迁点,专门为搬迁群众建设了宽敞明亮的红白理事厅,厅外配建了群众活动广场,受到了搬迁群众的欢迎。现在这里不仅是搬迁群众日常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的地方,更是开展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的重要场所。
据了解,为破除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解决搬迁群众无地方办红白事的问题,村上在充分征求搬迁点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部门项目资金80多万元,在张家坪搬迁点建成了可容纳300人的红白理事厅。在理事场所厨房内,灶台、锅瓢、碗筷等厨具一应俱全,大厅内桌椅、板凳等设施全部配备到位,搬迁群众办红白事都可以免费租用,不仅方便了群众、大大降低了费用,还增进了搬迁群众之间的感情。
让喜事回归到“乐”的本质,丧事回归到“孝”的根源,不仅丰富了搬迁群众的精神生活,也提升了乡村文明的内涵。通过建设理事厅,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共办红白喜事的做法,展现了文明实践在移风易俗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共倡共践 树立新风尚
在冷水河村武家凹幸福院内,经常能看到附近的老年人在此聚集,他们闲暇之余都会来到院内,或敲锣打鼓,或吹笛弹唱,或跳着秧歌,勾勒出一幅其乐融融、和谐美好的画面。
针对村庄老年人精神世界文化生活缺失以及晚年生活单调的困境,自2020年起,冷水河村在武家凹特地为老年人打造了一处日常活动的温馨空间,并精心配置了锣鼓、笛箫、扩音器等文化娱乐设施。同时,邀请乡间民间乐器爱好者,向老人们传授吹拉弹唱的技巧,组织广场舞的排练,使得老年群体得以享有娱乐的港湾。
在冷水河村,文明元素处处体现,文明新风蔚然成风。村上统一制作了集家风家训和十星级文明户标牌于一体的文明标识牌,挂在每户群众的大门旁边,标识牌一户一牌,简洁大方,一目了然,全村形成了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在村内多处公共场所外墙上,都绘制了以党建、忠孝、法治等为主题文字和图画,向村民传递着美德健康的生活理念,村民们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着新时代文明新风的熏陶;村志愿服务队更是将文明新风融入了文艺创作中,组织群众编排的《十唱共产党》《董咏行孝》《八仙庆寿》等节目,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传递了文明新风的正能量。
文明风起巷陌间,春风化雨润心田。移风易俗,不仅是对陈规陋习的革新,更是对乡村文明内核的深刻提炼与升华。冷水河村正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和生动实践,让文明新风在乡村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