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养殖淌出“真金白银”
文章字数:2078
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全省冷水鱼产业带和出口加工示范区目标定位,立足生态优势、深挖资源潜力,坚持全域化布局、全链式招商、全要素聚合、全环节提升、全业态更新,着力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渔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单产水平持续提高,水产品产量连年增加,一批前瞻性、引领性、示范性渔业项目相继投产见效,现代化设施渔业正朝着多元化、生态化、高质化方向发展。
预计至2024年底,全市冷水鱼产量突破5000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加87.27%和79.82%。
坚持全域化布局
绘就现代渔业“新愿景”
商洛水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河流密布,沟壑交错,由丹江、洛河、金钱河、旬河、乾佑河五大河流组成,域内共有大小河流沟溪7万多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公里。
丰富的水域资源给我市发展渔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市把冷水鱼作为市级9大特色产业之一,冷水鱼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随着传统网箱和池塘养殖时代基本淡出,我市转变发展理念,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考察,推进务实合作,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技术支撑,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商州为中心的育苗、科研、示范、加工“四位一体”渔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带动其他6个县发展现代设施养殖,着力构建现代渔业“1+6”发展格局。
坚持全要素聚合
解锁新质生产力“新密码”
12月13日,在商州区三岔河镇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里,汩汩泉水涌入山脚的鱼池,在寒风中泛起阵阵波纹,水中的金鳟、虹鳟、鲟鱼欢快畅游。
这里目前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冷水鱼智慧养殖工厂。近年来,我市聚集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建立了全省首个4.0版鱼菜共生示范基地,融合工程信息、水产养殖、水耕栽培等技术,应用数据采集、环境控制、AI识别等数字管理系统和投饵机器人、仿生鱼传感器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实现了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运行,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每立方米水产养殖量从传统的5—15公斤提高到50—70公斤,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国渔商洛基地和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山泉溪水,靠养殖淌出了“真金白银”。
在资源要素的加持下,我市继续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之以恒谋项目、抓招商、促转型。引进商南格瑞建成全市首个三文鱼流水养殖示范园,年产三文鱼300多吨;引进镇安鲤跃在木王镇建成设施大棚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池100个;在云盖寺镇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年可生产商品鱼2700吨;招引陕西壹和实业对商洛绿源食用菌产业园6000平方米联栋温室大棚盘活利用,年可生产商品鲈鱼600吨;与北京国渔合作,在商州区食品产业园启动了冷水鱼深加工项目,提升加工能力和水产品加工品质,丰富产品形态,为百姓餐桌提供安全、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
“我市还将计划建设全市冷水鱼苗种繁育基地,随着水产品加工和苗种繁育项目的上马,我市现代渔业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负责人表示。
坚持全环节提升
擦亮特色渔业“新名片”
2014年,商南县格瑞农业有限公司在商南县十里坪镇中棚社区落户,利用当地的冷水优质资源建渔场养殖三文鱼,成为当地第一家从事冷水鱼产业的企业。经过10年发展,该公司年产三文鱼300多吨,产品销往西安、郑州、武汉、十堰等地,也纳入供港蔬菜清单。
近年来,我市聚焦种业提升、健康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等重点环节,按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要求,先后引进三文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8个,推广鱼菜共生、工厂化循环水、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6种,应用现代设施设备技术20多项,实施尾水治理5600亩,培育各类渔业养殖主体180个,累计发展陆基圆桶3.6万立方米、工厂化循环水2.9万立方米、池塘流水20万平方米。制定了冷水鱼全程质量控制规范,镇安金鳟鱼等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南鲟鱼连续4年出口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渔业品牌体系,好山好水出好鱼,商洛“秦岭冷泉鱼”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市通过打造渔业品牌,实现提质增效、优质优价。同时,以水域为载体,与休闲、旅游、运动等建立三产融合,延长水域产业链,充分挖掘渔业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多重功能,探索渔旅融合、渔事体验、民宿餐饮、联农带农等多业态发展模式,成功举办了抚龙湖垂钓大赛、秦岭冷泉鱼美食烹饪大赛、小龙虾捕捞节等节庆赛事,培育特色民宿餐饮15家,带动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壮大村集体经济39个。
如今,一个个依山傍水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从养殖、加工到运输、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近就业,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条前景广阔的冷水鱼全产业链正不断延伸拓展,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势能。
预计至2024年底,全市冷水鱼产量突破5000吨、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万吨,较2020年分别增加87.27%和79.82%。
坚持全域化布局
绘就现代渔业“新愿景”
商洛水资源丰富,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水源涵养地。境内河流密布,沟壑交错,由丹江、洛河、金钱河、旬河、乾佑河五大河流组成,域内共有大小河流沟溪7万多条,河网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公里。
丰富的水域资源给我市发展渔业带来得天独厚的优势,我市把冷水鱼作为市级9大特色产业之一,冷水鱼养殖规模位居全省第一,随着传统网箱和池塘养殖时代基本淡出,我市转变发展理念,推进渔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8月,市委主要领导带队到中国农业大学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考察,推进务实合作,依托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技术支撑,采用国内最先进的鱼菜共生4.0智慧养殖系统,推动全市水产养殖向数字化、标准化、绿色化转型升级。
按照做精一产、做强二产、三产融合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以商州为中心的育苗、科研、示范、加工“四位一体”渔业高质量发展核心区,带动其他6个县发展现代设施养殖,着力构建现代渔业“1+6”发展格局。
坚持全要素聚合
解锁新质生产力“新密码”
12月13日,在商州区三岔河镇国渔三岔河水产养殖示范园里,汩汩泉水涌入山脚的鱼池,在寒风中泛起阵阵波纹,水中的金鳟、虹鳟、鲟鱼欢快畅游。
这里目前已经成为西北最大的冷水鱼智慧养殖工厂。近年来,我市聚集资本、科技、人才等资源要素,与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合作,在三岔河镇建立了全省首个4.0版鱼菜共生示范基地,融合工程信息、水产养殖、水耕栽培等技术,应用数据采集、环境控制、AI识别等数字管理系统和投饵机器人、仿生鱼传感器等现代化设施设备,实现了全流程智慧化管理、数字化监控、自动化运行,做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尾水零排放。每立方米水产养殖量从传统的5—15公斤提高到50—70公斤,极大提升了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投入产出率,被确定为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技术重点实验室国渔商洛基地和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西北分中心,山泉溪水,靠养殖淌出了“真金白银”。
在资源要素的加持下,我市继续围绕延链、补链、强链,持之以恒谋项目、抓招商、促转型。引进商南格瑞建成全市首个三文鱼流水养殖示范园,年产三文鱼300多吨;引进镇安鲤跃在木王镇建成设施大棚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池100个;在云盖寺镇建成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年可生产商品鱼2700吨;招引陕西壹和实业对商洛绿源食用菌产业园6000平方米联栋温室大棚盘活利用,年可生产商品鲈鱼600吨;与北京国渔合作,在商州区食品产业园启动了冷水鱼深加工项目,提升加工能力和水产品加工品质,丰富产品形态,为百姓餐桌提供安全、绿色、生态的优质水产品。
“我市还将计划建设全市冷水鱼苗种繁育基地,随着水产品加工和苗种繁育项目的上马,我市现代渔业将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市农业农村局水产站负责人表示。
坚持全环节提升
擦亮特色渔业“新名片”
2014年,商南县格瑞农业有限公司在商南县十里坪镇中棚社区落户,利用当地的冷水优质资源建渔场养殖三文鱼,成为当地第一家从事冷水鱼产业的企业。经过10年发展,该公司年产三文鱼300多吨,产品销往西安、郑州、武汉、十堰等地,也纳入供港蔬菜清单。
近年来,我市聚焦种业提升、健康养殖、尾水治理、用药减量等重点环节,按照“三品一标”提升行动要求,先后引进三文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名优新品种8个,推广鱼菜共生、工厂化循环水、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养殖模式6种,应用现代设施设备技术20多项,实施尾水治理5600亩,培育各类渔业养殖主体180个,累计发展陆基圆桶3.6万立方米、工厂化循环水2.9万立方米、池塘流水20万平方米。制定了冷水鱼全程质量控制规范,镇安金鳟鱼等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商南鲟鱼连续4年出口越南、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以“秦岭冷泉鱼”区域公用品牌为统领,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为支撑的渔业品牌体系,好山好水出好鱼,商洛“秦岭冷泉鱼”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我市通过打造渔业品牌,实现提质增效、优质优价。同时,以水域为载体,与休闲、旅游、运动等建立三产融合,延长水域产业链,充分挖掘渔业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涵养等多重功能,探索渔旅融合、渔事体验、民宿餐饮、联农带农等多业态发展模式,成功举办了抚龙湖垂钓大赛、秦岭冷泉鱼美食烹饪大赛、小龙虾捕捞节等节庆赛事,培育特色民宿餐饮15家,带动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村11个,壮大村集体经济39个。
如今,一个个依山傍水的冷水鱼养殖基地蓬勃发展,从养殖、加工到运输、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同时也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近就业,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条前景广阔的冷水鱼全产业链正不断延伸拓展,迸发出巨大的发展势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