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精细化气象服务赋能高质量发展
文章字数:528
本报讯 (通讯员 叶丹映)今年以来,丹凤县坚持以气象预警为先导,围绕防灾减灾、现代农业、气候生态产品等领域,开展精准高效气象综合服务,助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丹凤县守牢防灾减灾“第一关”,依托“三合一”防灾减灾平台,优化预报预警流程,落实叫应机制,对紧要时段、重点区域实施针对性气象服务,实时监测暴雨、冰雹、强风、大雪等强对流天气,确保气象及地质灾害预警信号、雨情、汛情、雪情及早传递,减轻对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服务农业生产“知天时”,建立气象、农业农村、水利、应急、交通等部门会商制度,紧盯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等农时,针对作物生长的重点地区、关键环节,利用智能网格预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等技术手段,应对干旱、降温、寒潮等极端天气,为发展特色产业、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气象决策服务。打好生态价值“气候牌”,深化“气象+”赋能行动,丰富气象应用场景,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旅康养等领域与气象监测数据技术共享,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产品信息数据资源库,实现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截至目前,累计发布重要气象信息138期,编发农业气象服务专报12期,建成陕西省首家葡萄气象科技小院,打造气象旅游研学基地2家,金山云雾、凤冠晓日景观被授予第三批“国家天气气候景观”。
丹凤县守牢防灾减灾“第一关”,依托“三合一”防灾减灾平台,优化预报预警流程,落实叫应机制,对紧要时段、重点区域实施针对性气象服务,实时监测暴雨、冰雹、强风、大雪等强对流天气,确保气象及地质灾害预警信号、雨情、汛情、雪情及早传递,减轻对群众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服务农业生产“知天时”,建立气象、农业农村、水利、应急、交通等部门会商制度,紧盯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等农时,针对作物生长的重点地区、关键环节,利用智能网格预报、土壤墒情监测预报等技术手段,应对干旱、降温、寒潮等极端天气,为发展特色产业、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气象决策服务。打好生态价值“气候牌”,深化“气象+”赋能行动,丰富气象应用场景,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文旅康养等领域与气象监测数据技术共享,构建“天地一体化”生态产品信息数据资源库,实现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截至目前,累计发布重要气象信息138期,编发农业气象服务专报12期,建成陕西省首家葡萄气象科技小院,打造气象旅游研学基地2家,金山云雾、凤冠晓日景观被授予第三批“国家天气气候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