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戏连台为幸福添彩
文章字数:2516
![](/slrb/20241205/mhtml/9083971f95959d9791f3338562ebad48_img_6_402_391_259.png)
华灯初上,夜幕降临。11月21日18时许,商州城区文化广场上观众已早早坐定,满心期待着即将开场的演出。市民李常丽兴致勃勃地说:“天一晴我们家门口这个文化广场就有演出,热闹得很,来晚了只能站在后面看。”
广场中的一块儿空地上铺着红色地毯,两边的板胡、二胡、三弦、马锣、铙钹、铰子、梆子等文武场面已就位,身着戏服的演员在一旁做好准备。主持人拿着话筒走至中央宣布节目即将开始,介绍演出团队,报出第一场戏名。梆子一响,演员上台,好戏开锣……
因戏相聚
11月21日,轮到商州区城关街道老年协会艺术团的30多名成员在文化广场演出。此次演出的节目有折子戏、清唱,还有本戏节选。《大升官》《花亭相会》《梁秋燕》《许婚》等接连上演,观众们热情似火,掌声雷动。
据艺术团团长闵淑娥介绍,团内表演人员皆非专业戏曲演员,他们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只因对戏曲怀揣着共同的热爱才汇聚于此。他们在丰富自身生活的同时,也将戏曲的魅力传递给了更多的观众。
72岁的代金艳是这个艺术团里的“老旦”,她是国营商店下岗职工,喜欢秦腔,以前用录音机在广播里听,听的时候就用本子将词记录下来,自己学着哼唱。2006年至今,代金艳辗转多个民间艺术团体,跟着一群爱好秦腔的人演出,不断精进自己对角色的演绎。只要有演出她每场都不落,演出过程中从未出现差错,她将自己融入每个饰演的角色中。
“我喜欢唱戏,唱戏让我觉得自己在发光。每个角色的戏腔我都会学着唱,这能让我更了解所演的角色。”66岁的赵顺女笑呵呵地说。她是一名家庭主妇,年轻时一心操持家事,等到儿女成家立业后,赵顺女走出了家门,全心投入自己真正喜欢的戏曲艺术中。
不管是哪个艺术团来文化广场演出,场边总有一名瘦高的男子专注地观看,当演出团队有需要帮助时,他会第一时间帮忙。他就是杨德怀,喜欢拉二胡,也喜欢听戏。一次偶然试唱了几段,艺术团里的人都觉得他适合唱大净,且他身形也是一副花脸派头,便也加入了闵淑娥的艺术团。因为杨德怀经营的便利店就在文化广场边,他就主动做起了各个艺术团来文化广场这边演出时的后勤工作,也能在其他艺术团缺少角色时帮忙救场。
刘生军与李芳霞在戏中是默契搭档,在生活里是恩爱夫妻,他们是群众戏曲圈中令人艳羡的一对佳偶。54岁的李芳霞偶尔会在演出中忘词,刘生军总能敏锐察觉并及时提醒。李芳霞学习老剧本时,面对诸多繁体字常常不知所措,刘生军便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教她。在他们的熏陶之下,年仅7岁的小孙子也会在家中跟随他们一同排戏,甚至还能有模有样地敲鼓打节奏。
杨喜民是商洛市老年大学秦腔艺术团的现任团长,除了商州,他还时常带领团队奔赴洛南、丹凤、山阳、柞水等地演出。自从文化广场开启艺术团戏曲演出安排后,在杨德怀的引荐之下,他与市文化馆顺利签订协议,带领团队轮流登台献艺。杨喜民感慨道:“大家都对秦腔十分喜爱,通过演出展示自己的技艺,也在观看其他团队演出时学习他人长处,精益技艺。”
这一群热爱戏曲的人,因为相同的爱好聚集在城市的一角,将自己的热爱传递给更多的观众,即便是路人的匆匆一瞥,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赞赏。
因戏专注
11月22日,商州区城关街道东关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娱乐室内,20多位成员齐聚一堂。每周五或周日,商洛新时代秦民乐团的成员们都会在此排练戏曲。这些成员年龄跨度颇大,从45岁到75岁不等,他们之中有农民、教师、退休职工,也有文艺工作者。正是对秦腔的那分热忱,让他们在这个艺术团中相识相知。
商洛新时代秦民乐团团长屈会莉在日常演出中主要饰演净角,平日里言行举止间总会透露出几分角色的神韵。为了呈现出精彩绝伦的剧目,屈会莉经常自掏腰包购置剧本、道具、乐谱,还邀请剧团的专业老师前来执导。力求将老戏本演绎得炉火纯青,将新戏本诠释得活灵活现,用专业的戏曲技艺讲述扣人心弦的故事。凭借精湛的演技和唱功,她率领的团队不仅在各县区唱出了名声,还多次受邀前往西安、汉中等地演出
“一个好的团队能够带动我们每个人进步,我有幸加入其中,结识了诸多对秦腔艺术有着深厚造诣的同行挚友,让我在秦腔艺术的认知与技艺上获得了极大的提升。”60岁的李菊贤是团队里的旦角,凭借着对秦腔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每一场演出中生动地诠释着秦腔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
张汉亭与牛建文是团里不可或缺的板胡乐师,他们精湛的板胡技艺能与每一场演出的演员完美配合。有一次牛建文因病手术,几个月都未能下床,刚有所好转,就想要站着为演出伴奏,被其他成员一致否决,极力劝说让他完全康复再来演出。张汉亭除了参与团里正常排练,日常中也积极练习指法,力求在每一次演出时都能与演员实现天衣无缝的配合,用那悠扬婉转、富有韵味的板胡乐音为演员的表演增添一抹亮色。
助力传播
9月至今,市文化馆相继与11个极具活力与特色的群众艺术团体成功签订演出协议。这些艺术团体涵盖商州城关街道迎宾路社区艺术团、商州曲艺家协会、商山洛水秦腔艺术团、商州夕阳红秦腔艺术团、商州杨峪河镇民乐演艺团、商洛市老年大学艺术团、商州区城关街道老年协会、商鞅广场朝阳艺术团、商洛新时代秦民乐团、商洛秦声艺术团、商山秦艺团。这一举措确保了文化广场能够每日都有精彩纷呈的戏曲演出不间断地上演,使得文化广场成功蜕变为市区范围内人气最旺、民众最聚集的文化活动核心区域,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
民间艺术团演员刘生军说:“商洛市文化馆为我们这些群众业余文艺爱好者搭建了这样一个文化交流和展示才艺的平台,让我们在这里欢乐交流,同时让广大中老年人能相聚在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戏曲舞台,共享老有所乐的美好生活。”
商洛市文化馆馆长王书亚告诉记者,为了聚集城市的人气,赋予城市鲜活灵动的生命力,市文化馆致力于推动演出的常态化开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效提升群众的艺术鉴赏能力,充分彰显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每次演出时均安排文化馆工作人员坚守岗位、值班值守,全方位做好保障服务工作。并邀请专业老师为民间艺术团队出谋划策、指点迷津,助力其提升演出水平。在演出场地拓展方面,除了当前已投入使用的梨园亭和文化广场之外,计划于2025年新增3处演出场地,进一步拓展文化艺术的传播空间,让更多市民能够便捷地领略文化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