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安行笔
文章字数:1783
时过小雪,天气阴冷,长兄约游去洛河看看。他说:“商山洛水,商洛的山我几乎走完了,洛水还没咋看过。”我回他:“几年前不是去过一次吗?”
2010年夏,去时洛河刚刚发过洪水,保安镇的公路被水冲垮,车子只能在河畔和村间小路交替前行,忽上忽下,摇摆不定,行走艰难。前年夏初,我和驴友幸登草链岭。时至今日,方知我们一直都在洛河周边游玩。
车子驶出永丰地界沿河而上,又见河中大石。我说来过吧,兄长笑着点头。路边一箭头把我们带到一座高大陡峭的山崖下,崖下有亭子,旁立石壁,曰:仓圣授书处。抬头,笔直的崖石上有两行白色大字。一个个符号好奇地打量着抬头仰望的我,我却瞪大了眼不识之。天灰蒙蒙的,空气阴冷潮湿。亭子旁的柿树上零星挂着几颗干柿子,有鸟儿扑棱着啄食,警觉地叫着,忽起忽落。崖下田地平整,种着麦子。刚刚露出头的麦苗细小柔弱,头顶着芝麻粒大晶莹的露珠。一位五十多岁的妇人在崖边不远处翻地,她用力抡着䦆头,挖一阵便停下弹玉米茬上的土,也好奇地看会儿我们。我一边扯着嗓子问她这叫什么崖?一边向她走去。她答:“阳虚崖。”
“那字是谁刻上去的?”
“仓颉呀!28字呢,人称摩崖石刻。”
“河中那块巨石有何讲究?”
她饱经沧桑的神情一下子活泛了,“你是说那块像乌龟一样的巨石吧,它叫灵龟负书。”说毕,她笑笑,边给我们讲着故事边低头挖地。听着听着,似乎灵龟负书和仓颉磨牙造字的画面历历在目。
离开授书处已是午饭时刻,我们在街道一家鸡汤面馆坐下。收拾碗筷的是一名七十多岁的老者,中等身材,朴实顺和,像自家父亲。他麻利地收拾完桌上的碗筷后在我们对面坐下,兄长和他拉话,问他洛河的源头及洛惠渠的具体位置?他一下子来了精神,笑道:“开车沿省道向西和蓝田接界处的木岔沟有个黑龙潭,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我急忙问老人洛惠渠怎么样?听到洛惠渠老人话更多了。我问现在还有水吗?老人激动地说:“咦!水可大了。过去人都说有女莫嫁梁塬汉,吃水更比吃油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老人兴奋地为我们讲着洛惠渠的过去与现在,他的讲解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恨不能穿越时空一睹为快。
吃过饭,我们按老人的提示前行,很快就在街西的河边看到一座百米长的吊桥。在寒风中摆摊的小伙子告诉我们,过桥上坡就是洛惠渠。沿新修的台阶路七拐八拐来到渠边,清澈的渠水让人眼前一亮。渠宽一米多,高近两米,水质清亮洁净,无一丝杂质,流速平稳,似明净的镜子。旁边有洛惠渠的简介,每一句都让人惊心动魄。兄长赞不绝口,你说当年三千多名农民工是如何作业的?短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工程!身边的游客也无比赞叹,他们以天当屋,以地为席是怎么做到的?
望着如巨龙般几十年如一日盘踞在山腰的水渠,想想汩汩清泉流向洛塬下游,那些整日为水犯愁的民众喜悦的心情,土地、牲口,一花一草久逢甘露时的欢畅,我终于明白了饭店老人说话时满脸笑容和自豪的神情,明白了洛南人称该渠为“生命线”的原因。
漫步洛惠渠畔,眼见皆宝。一个涵洞,一座桥,一个山头都是大家谈论的话题。走到老虎嘴的游客们都会停下脚步,一边欣赏陡峭的崖壁,一边由衷地赞叹:了不起呀!崖边劳作的农民,他们或挑或背,时光瞬间倒流,眼前浮现出当年修渠的艰难场景,似乎这一幕一直都在,像这涓涓流淌的渠水经久不衰。以往见的山河、田野顷刻间成了另一番模样与景象。
下山后,路边摆摊的小伙子见我们要走,笑着搭话问:“不去唐澍纪念馆看看?”
他告诉我们,纪念馆离此不到两里地,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让我们自己去看。
又驱车寻之。远远看到右手边坡跟台阶上有一排红墙房子,壁石上一排红色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分醒目。长兄停下车子说,应该就是这里了。纪念馆坐北面南,地域开阔,几间民房和纪念馆仅一路之隔。我们上台阶时一位老者刚好拿着簸箕和笤帚下台阶,他正认真地扫着地上的几片落叶。兄长走过他身边时问:“可以参观吗?”老者把一片刚落下的叶子扫进簸箕,说:“可以,门开着呢。”
一个个展馆参观下来无不令人震撼,这里曾有那么多革命前辈驻足,有无数当地民众加入革命。从贫穷中走出的民众最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刀枪炮火中幸存的民众岂能忘本!
蒙蒙细雨中我们驱车离开,望着车窗外依依惜别的村庄和山水,心中升腾起无限眷恋和敬意。若说文字是一种符号,那它的产生无疑是这块风水宝地的见证;若说文字是艺术,那它的传承和发扬定会让洛河人民保卫家园、艰苦奋斗的精神源远流长。
2010年夏,去时洛河刚刚发过洪水,保安镇的公路被水冲垮,车子只能在河畔和村间小路交替前行,忽上忽下,摇摆不定,行走艰难。前年夏初,我和驴友幸登草链岭。时至今日,方知我们一直都在洛河周边游玩。
车子驶出永丰地界沿河而上,又见河中大石。我说来过吧,兄长笑着点头。路边一箭头把我们带到一座高大陡峭的山崖下,崖下有亭子,旁立石壁,曰:仓圣授书处。抬头,笔直的崖石上有两行白色大字。一个个符号好奇地打量着抬头仰望的我,我却瞪大了眼不识之。天灰蒙蒙的,空气阴冷潮湿。亭子旁的柿树上零星挂着几颗干柿子,有鸟儿扑棱着啄食,警觉地叫着,忽起忽落。崖下田地平整,种着麦子。刚刚露出头的麦苗细小柔弱,头顶着芝麻粒大晶莹的露珠。一位五十多岁的妇人在崖边不远处翻地,她用力抡着䦆头,挖一阵便停下弹玉米茬上的土,也好奇地看会儿我们。我一边扯着嗓子问她这叫什么崖?一边向她走去。她答:“阳虚崖。”
“那字是谁刻上去的?”
“仓颉呀!28字呢,人称摩崖石刻。”
“河中那块巨石有何讲究?”
她饱经沧桑的神情一下子活泛了,“你是说那块像乌龟一样的巨石吧,它叫灵龟负书。”说毕,她笑笑,边给我们讲着故事边低头挖地。听着听着,似乎灵龟负书和仓颉磨牙造字的画面历历在目。
离开授书处已是午饭时刻,我们在街道一家鸡汤面馆坐下。收拾碗筷的是一名七十多岁的老者,中等身材,朴实顺和,像自家父亲。他麻利地收拾完桌上的碗筷后在我们对面坐下,兄长和他拉话,问他洛河的源头及洛惠渠的具体位置?他一下子来了精神,笑道:“开车沿省道向西和蓝田接界处的木岔沟有个黑龙潭,水就是从那里流出来的。”我急忙问老人洛惠渠怎么样?听到洛惠渠老人话更多了。我问现在还有水吗?老人激动地说:“咦!水可大了。过去人都说有女莫嫁梁塬汉,吃水更比吃油难。天旱塬上干瞪眼,雨涝冲刷不得安。”老人兴奋地为我们讲着洛惠渠的过去与现在,他的讲解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恨不能穿越时空一睹为快。
吃过饭,我们按老人的提示前行,很快就在街西的河边看到一座百米长的吊桥。在寒风中摆摊的小伙子告诉我们,过桥上坡就是洛惠渠。沿新修的台阶路七拐八拐来到渠边,清澈的渠水让人眼前一亮。渠宽一米多,高近两米,水质清亮洁净,无一丝杂质,流速平稳,似明净的镜子。旁边有洛惠渠的简介,每一句都让人惊心动魄。兄长赞不绝口,你说当年三千多名农民工是如何作业的?短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出如此惊人的工程!身边的游客也无比赞叹,他们以天当屋,以地为席是怎么做到的?
望着如巨龙般几十年如一日盘踞在山腰的水渠,想想汩汩清泉流向洛塬下游,那些整日为水犯愁的民众喜悦的心情,土地、牲口,一花一草久逢甘露时的欢畅,我终于明白了饭店老人说话时满脸笑容和自豪的神情,明白了洛南人称该渠为“生命线”的原因。
漫步洛惠渠畔,眼见皆宝。一个涵洞,一座桥,一个山头都是大家谈论的话题。走到老虎嘴的游客们都会停下脚步,一边欣赏陡峭的崖壁,一边由衷地赞叹:了不起呀!崖边劳作的农民,他们或挑或背,时光瞬间倒流,眼前浮现出当年修渠的艰难场景,似乎这一幕一直都在,像这涓涓流淌的渠水经久不衰。以往见的山河、田野顷刻间成了另一番模样与景象。
下山后,路边摆摊的小伙子见我们要走,笑着搭话问:“不去唐澍纪念馆看看?”
他告诉我们,纪念馆离此不到两里地,他一时半会儿说不清,让我们自己去看。
又驱车寻之。远远看到右手边坡跟台阶上有一排红墙房子,壁石上一排红色大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十分醒目。长兄停下车子说,应该就是这里了。纪念馆坐北面南,地域开阔,几间民房和纪念馆仅一路之隔。我们上台阶时一位老者刚好拿着簸箕和笤帚下台阶,他正认真地扫着地上的几片落叶。兄长走过他身边时问:“可以参观吗?”老者把一片刚落下的叶子扫进簸箕,说:“可以,门开着呢。”
一个个展馆参观下来无不令人震撼,这里曾有那么多革命前辈驻足,有无数当地民众加入革命。从贫穷中走出的民众最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刀枪炮火中幸存的民众岂能忘本!
蒙蒙细雨中我们驱车离开,望着车窗外依依惜别的村庄和山水,心中升腾起无限眷恋和敬意。若说文字是一种符号,那它的产生无疑是这块风水宝地的见证;若说文字是艺术,那它的传承和发扬定会让洛河人民保卫家园、艰苦奋斗的精神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