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面成就创业梦
文章字数:2756
本报记者 马泽平
麻辣豆腐、酸菜魔芋1元;双鲜杏鲍菇、炝拌腐竹2元;肉末粉条、农家一碗香3元……
这是每天中午丹凤中学学校食堂电子屏上不断滚动的菜价单,品种丰富、物美价廉的饭菜吸引着该校5000多名师生在校就餐。而三年前学校的食堂并不是这样,孩子们一放学就蜂拥跑向外面街道,食堂里却人影稀疏。
改变,是因为一个人——李锋,和他返乡创办的陕西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我是丹凤中学毕业的,就想让家乡的学生吃上和大城市学校一样可口的饭菜。”李锋朴实的话语里,浸透着一份深厚的桑梓情。
从少年家贫出外开办小面馆到江苏团餐标杆企业董事长;从一名普通打工仔到“丹凤厨工”劳务品牌“领头雁”,从一个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山里娃到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的全国劳模,这一路,李锋凭着执着坚守,走了30年。
一碗面里创大业
1995年,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家庭贫困的16岁少年李锋就跟着老乡去了南京打工,先后在餐馆干过洗菜、洗碗工,当过面点学徒,学拉面、扯面。
“那时南京人就喜欢吃陕西面,丹凤人最擅长的就是做拉面。”李锋回忆说,他当学徒时,就默默定下了一个目标,拥有一家自己的面馆,为顾客做好一碗面。
1999年,在小面馆里摸爬滚打4年后,年仅20岁的李锋便和几位丹凤乡党合伙在南京雨花台区开起了自己的面馆。他边当学徒边上夜校,从只有几张桌的面馆早摊、餐馆小吃店开始,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扩大规模,先后在雨花台区开办了十几家面馆,赚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成为当时丹凤人在南京雨花台区打工仔中的佼佼者。
长期的餐饮行业市场历练,让李锋对品牌价值、团队管理和经营策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2005年,李锋注册成立了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于公司经营思路新、管理制度严、经营方式活,很快就成了高校餐饮行业响当当的招牌,先后中标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餐饮项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到2024年,企业服务地域已涵盖南京、西安、长沙等12家高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先后被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团餐专委会吸收为副主席单位,荣获南京市“建国70年优秀团餐企业”“江苏省团餐标杆企业”等称号。
“丹凤厨工”领头雁
今年10月,“丹凤厨工”被陕西省人社厅命名为省级劳务品牌,作为“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的代言人,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锋非常高兴。近30年来,他全力关注的就业问题在创业带动、协作推动、品牌引领的漫长征程上,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11月2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4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李锋作为“丹凤厨工”形象代言人参加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代言人交流研讨活动。厨工出身的李锋看到了“丹凤厨工”劳务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希望。
丹凤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7名务工者就有1人从事餐饮业,从业总人数超过1.2万人。南京也是丹凤在餐饮行业务工较集中的地区,通过“陕西特色面食”“西安特色面馆”等餐饮产业链创业人员超过1万。然而,李锋发现,丹凤人在南京开的面馆五花八门,有的叫陕西特色面馆、陕记面馆,有的叫陕西油泼面、西安面馆,名字都不一样,形象也不统一。为此,他积极配合丹凤县政府,全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丹凤厨工”品牌,目的就是确保丹凤的面食风味统一,并推动其发展成为连锁经营,“丹凤厨工”能够遍布长三角乃至全国,让更多丹凤人通过这一品牌实现创收。
在南京和商洛,李锋是苏陕劳务协作下“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丹凤县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得到了雨花台区的大力支持,两地成立了劳务品牌工作专班。作为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李锋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举办“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培训会,他领导的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凝聚了一大批优秀务工人员向党组织靠拢,带动数万名丹凤老乡在南京就业置业,促成400多户1000多人落户南京。
在李锋等人的带领下,目前,已有8000多名“丹凤厨工”在秦淮河畔大显身手,光“丹凤厨工”在丰久鸿公司旗下就业人数1000多人,员工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去年,南京“丹凤厨工”实现经济收入3亿元,占丹凤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总收入的30%以上。
“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是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用过硬本领、专业服务、良好口碑建起来的。”李锋说。
经过数年发展,“丹凤厨工”已成为丹凤籍劳动力在南京就业创业的金字招牌,其影响力已扩展至西安、杭州等地,带动当地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推动丹凤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返乡创业报桑梓
在南京经营团餐成功后,李锋选择回乡创业。2021年他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陕西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并组建了丹凤中学和丹凤县医院的餐饮服务团队,首次将团餐业务引入丹凤,带动了当地180人就业。
回乡创业承办学校食堂除了让学生吃上可口的饭菜之外,李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南京大单位大企业的团餐管理经验带到家乡,帮助提高家乡校园团餐的服务意识。
丹凤中学原址在繁华的县城中心,师生吃饭主要依靠小吃摊点。新校区搬迁到丹江以南的河涧社区后,师生就餐成了大问题。为解决这一困难,他采取南京的丰久鸿模式经营,通过低成本采购、加强过程管理、提升饭菜质量,受到广大师生、医护人员、病员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今年3月,陕西鸿泰宁餐饮公司被陕西省餐饮业商会命名为“营养健康团餐”。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不仅带动了当地180人就近就业,而且培育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丹凤中学项目原经理周少锋被提升为总公司运营总监,第二任经理王召明经过历练后,被派往长沙担任新项目经理。很多员工都说,在丰久鸿公司务工,既获得了劳动收入,也提升了自身能力,其员工成长机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检验。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李锋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丹凤,他为家乡修路建桥捐资2万元,援助病困老人、失学儿童20多名;2010年“7·23”水灾后站出来号召为家乡灾后重建奉献力量;2020年到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个人捐资捐物3万多元,组织丹凤—南京“点对点”返岗千余人,解决商洛到南京务工经商近万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在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听党话、跟党走、服务老乡到永久”,已经成为党员们的共识和坚守的信念。在南京,李锋积极参与防汛防洪“党员先锋岗”,自己掏钱购买慰问品,前往慰问防汛防洪一线干部群众,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他带头组织员工深入一线,坚持每天送餐5000多份,保障一线防疫需要。为此,他被南京市、江苏省推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年,他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选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23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100个新星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
一个个荣誉背后,倾注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外人很少有人知道,只有李锋的妻子田娜知道。“他一天忙乎乎的,心中装着老乡,装着家乡事,把一个小家全抛给我了。”田娜说完,淡淡地一笑。
“一碗面的幸福,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李锋说。
麻辣豆腐、酸菜魔芋1元;双鲜杏鲍菇、炝拌腐竹2元;肉末粉条、农家一碗香3元……
这是每天中午丹凤中学学校食堂电子屏上不断滚动的菜价单,品种丰富、物美价廉的饭菜吸引着该校5000多名师生在校就餐。而三年前学校的食堂并不是这样,孩子们一放学就蜂拥跑向外面街道,食堂里却人影稀疏。
改变,是因为一个人——李锋,和他返乡创办的陕西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
“我是丹凤中学毕业的,就想让家乡的学生吃上和大城市学校一样可口的饭菜。”李锋朴实的话语里,浸透着一份深厚的桑梓情。
从少年家贫出外开办小面馆到江苏团餐标杆企业董事长;从一名普通打工仔到“丹凤厨工”劳务品牌“领头雁”,从一个渴望过上好日子的山里娃到返乡创业反哺家乡的全国劳模,这一路,李锋凭着执着坚守,走了30年。
一碗面里创大业
1995年,丹凤县武关镇南坪村,家庭贫困的16岁少年李锋就跟着老乡去了南京打工,先后在餐馆干过洗菜、洗碗工,当过面点学徒,学拉面、扯面。
“那时南京人就喜欢吃陕西面,丹凤人最擅长的就是做拉面。”李锋回忆说,他当学徒时,就默默定下了一个目标,拥有一家自己的面馆,为顾客做好一碗面。
1999年,在小面馆里摸爬滚打4年后,年仅20岁的李锋便和几位丹凤乡党合伙在南京雨花台区开起了自己的面馆。他边当学徒边上夜校,从只有几张桌的面馆早摊、餐馆小吃店开始,根据客户需求,不断扩大规模,先后在雨花台区开办了十几家面馆,赚取了创业的第一桶金,成为当时丹凤人在南京雨花台区打工仔中的佼佼者。
长期的餐饮行业市场历练,让李锋对品牌价值、团队管理和经营策略有了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2005年,李锋注册成立了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由于公司经营思路新、管理制度严、经营方式活,很快就成了高校餐饮行业响当当的招牌,先后中标南京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餐饮项目,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到2024年,企业服务地域已涵盖南京、西安、长沙等12家高校、机关、部队和企事业单位,先后被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团餐专委会吸收为副主席单位,荣获南京市“建国70年优秀团餐企业”“江苏省团餐标杆企业”等称号。
“丹凤厨工”领头雁
今年10月,“丹凤厨工”被陕西省人社厅命名为省级劳务品牌,作为“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的代言人,南京丰久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锋非常高兴。近30年来,他全力关注的就业问题在创业带动、协作推动、品牌引领的漫长征程上,终于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11月21日,在湖南长沙举行的2024全国劳务协作暨劳务品牌发展大会上,李锋作为“丹凤厨工”形象代言人参加全国最具特色劳务品牌代言人交流研讨活动。厨工出身的李锋看到了“丹凤厨工”劳务品牌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希望。
丹凤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7名务工者就有1人从事餐饮业,从业总人数超过1.2万人。南京也是丹凤在餐饮行业务工较集中的地区,通过“陕西特色面食”“西安特色面馆”等餐饮产业链创业人员超过1万。然而,李锋发现,丹凤人在南京开的面馆五花八门,有的叫陕西特色面馆、陕记面馆,有的叫陕西油泼面、西安面馆,名字都不一样,形象也不统一。为此,他积极配合丹凤县政府,全力打造规范化、标准化“丹凤厨工”品牌,目的就是确保丹凤的面食风味统一,并推动其发展成为连锁经营,“丹凤厨工”能够遍布长三角乃至全国,让更多丹凤人通过这一品牌实现创收。
在南京和商洛,李锋是苏陕劳务协作下“丹凤厨工”劳务品牌的见证者,也是推动者。丹凤县打造“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得到了雨花台区的大力支持,两地成立了劳务品牌工作专班。作为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书记,李锋每年都要组织开展举办“丹凤厨工”劳务品牌培训会,他领导的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凝聚了一大批优秀务工人员向党组织靠拢,带动数万名丹凤老乡在南京就业置业,促成400多户1000多人落户南京。
在李锋等人的带领下,目前,已有8000多名“丹凤厨工”在秦淮河畔大显身手,光“丹凤厨工”在丰久鸿公司旗下就业人数1000多人,员工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去年,南京“丹凤厨工”实现经济收入3亿元,占丹凤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全年总收入的30%以上。
“一个响当当的劳务品牌,是靠一批批技能人才用过硬本领、专业服务、良好口碑建起来的。”李锋说。
经过数年发展,“丹凤厨工”已成为丹凤籍劳动力在南京就业创业的金字招牌,其影响力已扩展至西安、杭州等地,带动当地万余名群众实现就业、创业,成为推动丹凤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返乡创业报桑梓
在南京经营团餐成功后,李锋选择回乡创业。2021年他投资2000万元成立了陕西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并组建了丹凤中学和丹凤县医院的餐饮服务团队,首次将团餐业务引入丹凤,带动了当地180人就业。
回乡创业承办学校食堂除了让学生吃上可口的饭菜之外,李锋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想把南京大单位大企业的团餐管理经验带到家乡,帮助提高家乡校园团餐的服务意识。
丹凤中学原址在繁华的县城中心,师生吃饭主要依靠小吃摊点。新校区搬迁到丹江以南的河涧社区后,师生就餐成了大问题。为解决这一困难,他采取南京的丰久鸿模式经营,通过低成本采购、加强过程管理、提升饭菜质量,受到广大师生、医护人员、病员及家属的一致好评。
今年3月,陕西鸿泰宁餐饮公司被陕西省餐饮业商会命名为“营养健康团餐”。鸿泰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不仅带动了当地180人就近就业,而且培育了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丹凤中学项目原经理周少锋被提升为总公司运营总监,第二任经理王召明经过历练后,被派往长沙担任新项目经理。很多员工都说,在丰久鸿公司务工,既获得了劳动收入,也提升了自身能力,其员工成长机制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很好的检验。
在公司不断发展的同时,李锋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在丹凤,他为家乡修路建桥捐资2万元,援助病困老人、失学儿童20多名;2010年“7·23”水灾后站出来号召为家乡灾后重建奉献力量;2020年到2022年新冠疫情期间,个人捐资捐物3万多元,组织丹凤—南京“点对点”返岗千余人,解决商洛到南京务工经商近万人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在丹凤县驻南京创业人员党支部,“听党话、跟党走、服务老乡到永久”,已经成为党员们的共识和坚守的信念。在南京,李锋积极参与防汛防洪“党员先锋岗”,自己掏钱购买慰问品,前往慰问防汛防洪一线干部群众,受到一致好评。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他带头组织员工深入一线,坚持每天送餐5000多份,保障一线防疫需要。为此,他被南京市、江苏省推荐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优秀农民工”。2021年,他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选为“陕西省劳动模范”;2023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100个新星劳务品牌形象代言人……
一个个荣誉背后,倾注了多少汗水、多少心血,外人很少有人知道,只有李锋的妻子田娜知道。“他一天忙乎乎的,心中装着老乡,装着家乡事,把一个小家全抛给我了。”田娜说完,淡淡地一笑。
“一碗面的幸福,在于它的味道,更在于它背后的故事。”李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