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家
文章字数:892
老家是流岭褶皱里的一块大青石,是老屋前山的一棵古榔树,是老屋门楣上的“耕读传家”。
听父辈说,老家在商州区夜村街。夜村街坐落在丹江谷地,新中国成立前经常有土匪出没。为了生计,祖辈就沿着甘河进了流岭,在商州、丹凤和山阳交界的马鹿坪落了地,扎了根。
外爷是一名赤脚医生,早年在马鹿坪生产队当文书。为了给体弱的母亲看病,自学成才当了队里的赤脚医生。在那个热火朝天大干快干的年代,外爷因祖上都是贫下中农“出身好”、能看好病被组织委派到照川镇卫生院当赤脚医生。听外婆说,外爷三十来岁当了院长入了党,成天背个红十字药箱在鹘岭里跑,英武得“没领了”。有一天外爷背着药箱在晏马出诊,镇上的干部捎信说家里的老人病重。出诊结束后,外爷买了一斤白糖,骑着自行车走了两天一夜山路回到家,太爷已经入殓盖棺了。
高山出鹰鹞,平原多燕子,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人们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亲人的离世、子女的前途促使而立之年的外爷再次举家迁移。听母亲说,那时候一家六口人在亲戚的帮衬下拉着两个架子车摇摇晃晃地走了一整天,口粮是仅有三升苞谷和半罐糠。
在新地方落了户,一家六口人的口粮成了生存最大的挑战。外婆白天领着几个上学的孩子开荒种地挖草药,晚上在油灯下面督促他们读书习字。外爷总是被上门的群众拽去看病,忙得一天到晚不着屋。工作之余,外爷也尝试着摸索一些土方子,用中草药免费给人治病,荞麦皮、白火石、棕树毛都能入药治病。村上有个75岁的老人患病,外爷硬是用近百服中药给看好了,不但生活能自理,还能上坡砍柴下地干活。外爷退休后,慕名寻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西安的、十堰的、西峡的、四邻八乡的都有。后来还受邀去北京参加了名医庆祝大会,现在老屋的墙上还挂着外爷在北京天安门前拍的照片。
《济世医方》和几麻袋处方是外爷留给后辈的遗产;“耕读传家”“多行善事”是外爷留给后人的家训家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新家又变成了老家。再次回到老家,甘河、韩河、马鹿坪、油匠河、火神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像鼓槌一样一遍遍地敲击在心口,像一支为灵魂伴奏的歌,不由得让人想起祖辈父辈修过的路走过的路,心头一热,眼睛一湿。
老家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家风的延续。
听父辈说,老家在商州区夜村街。夜村街坐落在丹江谷地,新中国成立前经常有土匪出没。为了生计,祖辈就沿着甘河进了流岭,在商州、丹凤和山阳交界的马鹿坪落了地,扎了根。
外爷是一名赤脚医生,早年在马鹿坪生产队当文书。为了给体弱的母亲看病,自学成才当了队里的赤脚医生。在那个热火朝天大干快干的年代,外爷因祖上都是贫下中农“出身好”、能看好病被组织委派到照川镇卫生院当赤脚医生。听外婆说,外爷三十来岁当了院长入了党,成天背个红十字药箱在鹘岭里跑,英武得“没领了”。有一天外爷背着药箱在晏马出诊,镇上的干部捎信说家里的老人病重。出诊结束后,外爷买了一斤白糖,骑着自行车走了两天一夜山路回到家,太爷已经入殓盖棺了。
高山出鹰鹞,平原多燕子,生活在穷乡僻壤里的人们往往有着更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亲人的离世、子女的前途促使而立之年的外爷再次举家迁移。听母亲说,那时候一家六口人在亲戚的帮衬下拉着两个架子车摇摇晃晃地走了一整天,口粮是仅有三升苞谷和半罐糠。
在新地方落了户,一家六口人的口粮成了生存最大的挑战。外婆白天领着几个上学的孩子开荒种地挖草药,晚上在油灯下面督促他们读书习字。外爷总是被上门的群众拽去看病,忙得一天到晚不着屋。工作之余,外爷也尝试着摸索一些土方子,用中草药免费给人治病,荞麦皮、白火石、棕树毛都能入药治病。村上有个75岁的老人患病,外爷硬是用近百服中药给看好了,不但生活能自理,还能上坡砍柴下地干活。外爷退休后,慕名寻来看病的人越来越多,西安的、十堰的、西峡的、四邻八乡的都有。后来还受邀去北京参加了名医庆祝大会,现在老屋的墙上还挂着外爷在北京天安门前拍的照片。
《济世医方》和几麻袋处方是外爷留给后辈的遗产;“耕读传家”“多行善事”是外爷留给后人的家训家风。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新家又变成了老家。再次回到老家,甘河、韩河、马鹿坪、油匠河、火神庙,一个个熟悉的地名像鼓槌一样一遍遍地敲击在心口,像一支为灵魂伴奏的歌,不由得让人想起祖辈父辈修过的路走过的路,心头一热,眼睛一湿。
老家是情感的寄托,更是家风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