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水以“小切口”改革推动乡村大发展
文章字数:1225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用好改革这一法宝。近年来,柞水县立足特色资源禀赋,以农业农村“小切口”改革促进生态资源利用,大力发展宜农、宜旅、宜业的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品牌培树、组建新业态公司、旅居康养等方式,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
前不久,柞水县人社局在营盘镇营镇社区组织开展今年第7期“柞水耳农”专业技能培训。40多名耳农在专家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木耳种植、生产、加工以及短视频拍摄、直播等在内的技能技术。
“老师非常专业,给我们讲的都是实际操作,实体经营,让我们从一个‘小白’到现在知道木耳怎样防霉变,在啥季节种,怎样洒水,都讲得很细致,另外还给我们讲了短视频的制作,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培训的社区居民吴秀霞说。
柞水县全力打造“柞水耳农”劳务品牌,为木耳全产业链从业人员提供各类指导服务,推动木耳产业高效发展。目前,全县建成柞水耳农服务中心1个、培训基地15个、就业基地16个,累计举办“耳农”培训360期。
柞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天武介绍,目前“柞水耳农”品牌已辐射带动1.05万人就近就业,累计培训7.5万人次。柞水县将结合木耳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企业制定“柞水耳农”行业标准,大量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进“柞水耳农”品牌化发展,争取“柞水耳农”被认定为国家级劳务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要找准方向,也要善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力。
下梁镇老庵寺村依托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和木耳研发成果转化中心,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引进木耳加工企业。今年又成立农旅融合村级新业态公司,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特色民宿,走出一条全产业链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涛说:“今年我们通过新业态公司带动,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了民宿、农家乐8家,发展了地栽木耳70万袋。群众在这里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截至2023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净收入60.5万元。”
深化农村改革,目的是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柞水县紧抓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机遇,通过资源发包、旅游服务、资产入股等多种途径组建新业态公司37家,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1239宗,建设生态田园23个、民宿164家。
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柞水县扎实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了绿色赋能、多元转化、共富共美的绿色发展之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区景点,营盘镇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年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000多人。
营盘镇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从一产的农业转换到现在三产的乡村旅游,我们的人均收入也从过去的人均1359元,发展到去年的31495元,收入可以说是整整翻了20多倍。”
近年来,柞水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中瞄准“小切口”精准发力,着力提升农文旅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年发展木耳超1亿袋,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宜居示范村27个,建设秦岭山水乡村41个,越来越多的生态“好颜值”变成经济“好价值”。
前不久,柞水县人社局在营盘镇营镇社区组织开展今年第7期“柞水耳农”专业技能培训。40多名耳农在专家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木耳种植、生产、加工以及短视频拍摄、直播等在内的技能技术。
“老师非常专业,给我们讲的都是实际操作,实体经营,让我们从一个‘小白’到现在知道木耳怎样防霉变,在啥季节种,怎样洒水,都讲得很细致,另外还给我们讲了短视频的制作,我们也学到了很多东西。”参加培训的社区居民吴秀霞说。
柞水县全力打造“柞水耳农”劳务品牌,为木耳全产业链从业人员提供各类指导服务,推动木耳产业高效发展。目前,全县建成柞水耳农服务中心1个、培训基地15个、就业基地16个,累计举办“耳农”培训360期。
柞水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徐天武介绍,目前“柞水耳农”品牌已辐射带动1.05万人就近就业,累计培训7.5万人次。柞水县将结合木耳产业发展需求,引领企业制定“柞水耳农”行业标准,大量培养技能型人才,推进“柞水耳农”品牌化发展,争取“柞水耳农”被认定为国家级劳务品牌。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要找准方向,也要善用外部资源、借力发力。
下梁镇老庵寺村依托柞水李玉院士工作站和木耳研发成果转化中心,发展木耳种植产业,引进木耳加工企业。今年又成立农旅融合村级新业态公司,培育农民合作社,发展特色民宿,走出一条全产业链发展、农文旅融合的新路子。
老庵寺村党支部书记李小涛说:“今年我们通过新业态公司带动,盘活闲置资产,发展了民宿、农家乐8家,发展了地栽木耳70万袋。群众在这里每年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截至2023年,我们村集体经济净收入60.5万元。”
深化农村改革,目的是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柞水县紧抓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机遇,通过资源发包、旅游服务、资产入股等多种途径组建新业态公司37家,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1239宗,建设生态田园23个、民宿164家。
在农村改革大潮中,柞水县扎实践行“两山”理念,探索出了绿色赋能、多元转化、共富共美的绿色发展之路。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景区景点,营盘镇朱家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民宿、农家乐等产业,年接待游客150多万人次,带动就业创业1000多人。
营盘镇朱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毛家锋说:“从一产的农业转换到现在三产的乡村旅游,我们的人均收入也从过去的人均1359元,发展到去年的31495元,收入可以说是整整翻了20多倍。”
近年来,柞水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农业农村领域改革中瞄准“小切口”精准发力,着力提升农文旅产业发展的规模和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年发展木耳超1亿袋,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2个,创建国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美丽宜居示范村27个,建设秦岭山水乡村41个,越来越多的生态“好颜值”变成经济“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