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4版
发布日期:2024年11月09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谁捧佳酿醉人间
王卫民
文章字数:2591

  棣花的初夏,片片残花在泥土中还没有化尽,红玛瑙似的樱桃已在枝头跃跃欲试,把红红的果实探出叶子外笑嘻嘻地看着世界。晨曦雨露、初夏的风。这里百年以来的神奇沃土和丹江打旋儿的水湾,孕育了一代文学巨匠,裴名、地标,或是一座碑,伴着醉美香溢已久的葡萄酒。无处不是金不换的土,一棵小草,一片树叶,风中微摇,翕动薄唇,都是低吟的诗句,浅唱着的是岁月中的歌。
  酒堡在翻过土塬的洼地里,像十分帅气魁梧的阙门武士,不用招手,一种因葡萄酒的醇力,把来这里的引到酒窖的深处,引向百年前的岁月河,回望、咀嚼、品咂。
  一百多年前的丹江岸鹤啼猿鸣,半原始状态的植被林下清流涓涓,崖畔白瀑挂天,苍松遮日翠柏映天。沿丹江而上,颠沛流离的下湖人、客家人至此不想再走了,和先到此居住的本地人和谐相处。依山傍水,耕作定居,夕阳里垂钓丹水畔,骄阳下汗洒锄禾时。月初上沐晚风,侧耳闻丹水,崇山峻岭鹿鸣其间。就是祖上留下的那几架本土葡萄,零零星星挂在头顶,偶尔从空中滴一点夜露也是那么甘甜。
  凤冠山是屏障,又是这块土地上人们抬头第一眼看到的神圣物景。日出日落,春夏秋冬,凤冠山悄然和巍峨亘古不变。披一身朝霞的时候,她是犹抱琴瑟的少女,妩媚神秘。暴风骤雨妖风弥漫的时候是挥刀舞剑的凯撒。当面对贫瘠,饥饿和灾荒,不能救黎民于水火、扶社稷江山繁荣昌盛时,静夜里能听到她在叹息,谁也不知道在她的叹息中,向东流的丹江水诉说着什么!
  这一天,远道而来的一个外国人,不经意地驻足间,被这里的葡萄留下,不再匆匆行走了。时间逝去,物是人非,却因葡萄酒,人们记住了他。
  安森曼,西方人,就是他在凤冠山脚下把酿葡萄酒的技术教给了当地的农民华国文。也许安先生想把酿葡萄酒的技术传给勤劳的东方人,一直在苦苦寻觅物色。在这里遇上了华国文,果然他和千千万万中国农民一样淳朴、厚道,也没有什么特殊与特别,极可能是比他人多了份睿智,是农民中优秀的人。今天我们无法想象安森曼内心夙愿实现的喜悦,华国文为这一突兀的邂逅惶恐而兴奋,怀着何等复杂的心情,接受异族人的技术馈赠。当农民们把第一筐葡萄送过来,铜子儿在掌心按捺不住跳动的时候,百姓没闻到酒香,却已尝到了甜头,对华国文迟疑的目光终于换成了一种期许。能为一方乡邻做一件事,更坚定了华国文向安森曼学习的信心。用今天的话说,成功和财富永远属于能够抓住机遇的人。华国文的机遇就在这儿,巧缘和机遇不仅是他个人,而是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劳作的汗水有了另一种回报。
  一个粗瓷碗里的第一口酒,丝丝甘醇,绵长入肺,其醇美与溢香从棣花随着东西南北风走向华夏大地。漫山遍野的橡木,正是造葡萄酒桶的好材料,由于酿造工艺与技术要求,用的竟是中央合制的老河口的橡木桶。第一桶酒在龙驹寨码头漂往汉江的大木船上,入长江进入大都市。从甘陕过来的驼队、马帮,一路马蹄碎,声声驼铃长,西走戈壁沙漠,丹凤葡萄酒沿古丝绸之路进入漠北西亚。这时,距白居易的“羌管吹杨柳,燕姬酌蒲萄”和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已有千年了,但却是丹凤葡萄酒的印证。
  丹凤葡萄酒的诞生,发展,一路风雨兼程。安森曼、华国文作古了,技术传到其儿子手中,原料,生产营销在艰难中前进。一九四九年后,民族酿造业改为国有。到六十年代,从老照片资料可见,原旧厂址就在县城北的凤冠山下,雄伟的凤冠山西峰的峭岩,壁立千仞,傲视苍穹,高远的蓝天映衬着酒厂建筑。作为那时的丹凤,酒厂就是大企业,而广大普通百姓得到的实惠,就是卖葡萄。如果年节在谁家饭桌上能见到一瓶或半瓶丹凤葡萄酒,就是相当丰富和奢华了。
  创始人作古了,未竟的事业在时代的东风中前进着,一代又一代。望一眼凤冠山,蹙蹙鼻子嗅着家乡的土地,葡萄酒的藏窖在心里,酒神没有离去。和白酒不同的是“千年老窖万年糟”,葡萄无须万年糟,但却少不了窖。
  依山而掘的酒窖深深镶嵌在商山沉积岩里。亿万年的砂砾岩土散发着幽幽久远的原始气息,灰黄中略带红晕,沉睡的鼾声在地层的深处,窖口敞开的瞬间,“昨天”醒来了。一个个燕窝状洞,瓶装的葡萄酒像顽皮的孩童,伸出脖子,淋一丝幽光,藏窖里就有了大千世界。霸气臃肿的橡木桶此刻静卧,丝微不动,似乎要用醇香的力量,穿越时空与洪荒邂逅。
  藏窖壁上凿痕犹在,那一声声清脆的凿锤还在此处回响,半壁上一颗晶莹的水珠不知从何而来,不紧不慢地磕落,正好对藏窖起增湿作用。大地精华,无声无息在为葡萄酒注入万古之力量,而酒香在这里浸润着每一块砾石,每一粒砂土,二者相得益彰,在得到时间证明之后,真正人间的琼浆玉液就是丹凤葡萄酒了。
  有人用过世上最美好的句子赞美家乡。而当我走进丹凤任何一个酒庄、酒堡,一代一代的葡萄酒人除了让酒“说话”之外,把企业文化用饱蘸着浓浓的葡萄汁书写、记录、赓续、传承。最早贴着商标的瓶子不仅是见证,更是承载与记录葡萄从诞生到成酒的历程,履痕深深中读到这块贫瘠土地上生命和生活的艰难与顽强。琳琅满目的不同时期的商标,带着历史的印记,诉说着葡萄酒岁月中的故事。展墙上五彩缤纷的标记,真实评估企业成长期、低迷期、黄金期。展墙画板上1911年初创的龙驹寨葡萄酒坊,那个时代的烙印在今天看来有些微不足道,透过岁月尘埃,还原的是真实的历史。马车上放着酒桶,盛着葡萄酒,更是装着第一代葡萄酒人的希望。也许只是挪窖转运,也许是送往船帮会馆,那里有湖广船客。从选料开始,捏一粒葡萄,对着阳光凑上眼,端详须臾,噙到嘴里,“噗”地轻轻压碎,先是用舌尖点一下,在舌根儿上回味,然后磕着牙齿咂巴几下,作出结论,决定着价格,预测着酒品。用极简陋的设备,去梗破碎,入罐发酵,分离,过滤……不就是为了走向市场么。百姓汗洒禾下土,抬头望明月,也不就图换碎银、铜子儿么。东到武汉三镇的饭庄、商号,西望巴蜀酒楼,都有了商於之地红葡萄酒的传说。凤冠山下丹凤朝阳,葡萄酒的甘醇到处流传中,谁也不会料到出品之地竟是秦岭小城一隅。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今天丹凤葡萄酒这个百年品牌产业,更加焕发着前所未有的青春之光。技术工艺的不断提高与改进,促进了酒品的时尚口味与国际流行行业标准接轨。他们也有了自己葡萄优选的品种和生产基地。
  州河水还是昨天的浪花,只是比昔日更加清澈碧透,万古商山还是那么钟灵毓秀,这块大地永远的淳朴、厚道、和善、纳祥,葡萄酒就是最好的证明和诠释。葡萄酒把大地的委托用百年守望与努力厚植凤冠山下,远行万里,箕裘不坠,炉火纯青的巅峰和夙愿,将在时代的凯歌中兑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