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8版
发布日期:2024年10月17日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字体:
放大 缩小 默认
朗读:
艺海逐浪行 笔意润心田
本报记者 贾书章 南 玺
文章字数:1543
  10月9日,记者走进位于丹凤县朝阳街的张佩英书法工作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副“金石长不朽,丹青本无双”大篆楹联,四周书架上,放置着各类书籍、字帖及书法、长卷等作品,尤其是一人多高的书画练习草纸,格外惹人注目。
  “70后”的张佩英是一位幼儿园教师,她中等身材,一双明亮的眼睛里藏着内敛和睿智,坦荡如风,快人快语,说到高兴处,笑声爽朗。
  张佩英出生于棣花镇万湾村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初中语文老师,母亲是普通农民。受父亲影响,她自幼好学,从小就显露出艺术天赋。打记事起,她时常踮起脚尖趴在桌子旁看父亲给乡邻写春联,有时趁大人不注意,自己会拿起毛笔临写一番。在她小学时的一堂美术课上,老师在讲台上放了一个老碗让学生画,同学们个个面露难色,而张佩英仔细观察之后,不一会儿就画出来了,让同学们惊羡不已。平日里,她除了常帮母亲干一些农活、家务活以外,不忘在田头空地、石头树叶上涂鸦。中学时期,她对书画的爱好更为强烈,却遭到父亲的极力反对,理由是怕影响她的文化课学习,但最终父亲没能拗过她,只好让她写下不会落下学习成绩的保证书。后来,她如愿考入商洛师专美术系,毕业时被评为“优秀毕业生”,为进一步提高自己书画专业水平,后又在陕西师范大学国画专业系进修。
  从教期间,无论处在偏远山区还是城区学校,张佩英从未放下书法学习。她利用周末、节假日,参加“陈天民书法大课堂”书法培训班,聆听陈天民、唐永平等老师对书法理论、技法的诠释、示范;陆续参加原康生、吴振锋、王为国、吴平均等老师的书法高研班,让她对书法的热爱愈发强烈;参加在河南举办的为期一个月的“西部新秀三期隶书班”封闭式培训,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书法技艺又有了提高;参加“吴振锋高研班”的培训学习,她结识了团队的良师益友,领略到他们不同的教学风采,更觉自己对书法学习、认知的浅薄。张佩英无论在哪里参加培训学习,都是早出晚归,用她的话说,时间不够用,要补的课太多了。平日下班后,她就宅在自己的静笃斋,日日临池,“笔耕不辍”,并以发朋友圈打卡的方式让师友督促自己坚持下来。
  张佩英视书法为生命,于她而言,书法能给人生带来坚定的信念,对人生的眼界、格局、知识、层面等都有所裨益,是其他爱好无法替代的。她在书法道路上付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坚持。老师讲的一句话没听明白,她就反复请教老师,直到自己弄明白为止。在她追求中国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她的爱人和孩子、亲朋好友都给予了支持和关爱,鼓励她按照自己的追求往前走。她写字时,婆婆守在她身边给她抻纸,令张佩英的内心感到无比温暖,也给了她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正是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对中国书法艺术透心入骨的执着追求,张佩英几十年如一日,捻一纤毫笔管,在打理好一切的前提下,利用业余时间,独守一间陋室,临帖不断,从大篆到汉隶,从浅尝辄止到触类旁通,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她后又专攻隶书《张迁碑》《石门颂》《礼器碑》《吴昌硕石鼓文》等,在古法间追求金石味、自然法则。张佩英笑言,自己是中国书法骨灰级粉丝,书法艺术之路漫长修远,技法的提升还需要理论指导,大量阅读古今书论、诗词名篇等书籍也是非常必要的。
  近年来,张佩英书法作品风格逐渐形成,以隶书见长,犹如她的性情,个性鲜明,收放自如,她的书法作品越来越受到业内专家和书法爱好者的肯定与认可,部分作品先后入展国家和省、市级书法展或获奖。
  如今,张佩英已经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书协理事、省美协会员。“书写者用笔墨表现的是他们内心世界的灵动、自然和性情,因此,书画艺术贵在自然,不但讲究字内功夫,更讲究字外功夫,以德润身。学书首先要做好人,字写坏了可以再改,人做坏了就不好改了!”张佩英说,作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员,自己要更加努力,带动身边的书法爱好者一起传承好、发扬好中国书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