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家灯火耀秦岭
文章字数:1970
车子在蜿蜒的山路上行驶,知了用最拿手的歌开启了新的一天。大暑后,太阳毫不留情地把阳光洒向大地,万物生长,山水田园间翠绿是群山的主调。蓝天白云下的秦岭之巅,隐约可见的红瓦房像绿叶间盛开的花。
车子穿山越岭过隧道,又绕到101省道。行过老街和搬迁小区,过了曾是一片繁华如今已经萧条无人的赵家湾,爬行数分钟后,终于看见一座变电站,这就是牧护关供电所。映入眼帘的是五间三层的办公楼,屋顶墙壁上毛体的“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院子大门立柱上,春节时张贴的春联,红纸已经褪色,但那副“银线连千里,光明照万家”的对联墨色依然清晰,字迹苍劲有力。
进大门时,看见两名戴着安全帽一身工作服的员工骑上摩托车带着器具出门。看有车子进院子,罗所长下了楼梯,一脸疲惫,头发蓬乱。
“昨晚没睡好?”握手间我问他。
“唉,别提了,跑了一夜,刚回来睡了一会会。夏季这鬼天气!咱黑龙口这边晴得美美的,三岔河那边下暴雨。”
“你没听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
“昨晚上突然来了雷阵雨,湾沟一棵杨树倒了,树枝把线压断了,半夜12点出去查线路,凌晨3点才抢修完。这不,早上又安排他们出去,牧护关一户人打电话说空气开关跳闸,推不上。”
“这也让你们去管?!”
“那必须呀!群众之事无小事!夏季天热, 变电站。多年前我来过,配电设备相对老旧,如是用电高峰期,在外的人都回来避暑,事儿也就多了。”罗所长笑了说:“农村平时人少,留守的老人多,大多数人不懂电,换个灯泡都得跑一趟。有些在外的儿女知道家里没电了,一个电话打来,咱立马安排人上门服务。”
进门时,院墙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只要您一个电话,其他的事由我们来做!看来变电站是把老百姓放在了第一位,把“你用电,我用心”践行在行动上。
院子里干净得找不到一片树叶,更看不到一个烟蒂。清晨的一抹阳光朝着院子旁的大杏树射过来,地上的影子恰似一幅画。
罗所长进屋烧水沏茶,电话铃响了,营业厅坐班的小贾接了电话:“你好,我是牧护关供电所贾筱楠,请问您有啥需求?”听小贾接电话,礼貌的服务语气,呈现出日常工作的细致入微。他一边接听,一边拉过电脑前的便笺记录着。放下电话,来到罗所长身边,微笑着给我们点头打着招呼:“秦关村有一客户,想在312国道边装一台充电桩,说他们街道买电车的越来越多,方便给车充电。客户把电话打给局里服务热线,局里赵科长让咱拿个方案。”罗所长站在脸盆前刚往脸上抹了把水,尴尬地对我笑:“你看这基层供电所,就是个针线笸箩,啥事都有,天天忙,月月忙,一年到头来感觉还没干出成绩。”他对小贾说:“等建军回来了,我和他去现场勘察,你和包片的经理联系一下,让他一个小时后在上边等着。对了,你把申请人的电话发给我。”
罗所长招呼我到灶上吃饭。炊事员是位中年妇女,忙着把炒好的洋芋丝和咸菜端上桌,又是一盘蒸馍,罗所长从灶房端了两碗苞谷糁稀饭说:“条件有限,将就着吃一下。”窗外是无人值班变电站。多年前我来过,配电设备相对老旧,如今那些老旧的高损能变压器已淘汰,院墙外的杆塔闪着银光。聊起设备的话题,罗所长兴奋地说:“这些年设备更新快,农网改造越来越高标准,提升了安全质量,杜绝了窃电漏电现象,降低了线损,加快了电费回收。”正聊着,电话响了,他放下碗筷接电话,又给三岔河的电工打电话:“修高铁的十八局高经理打电话,说租的房子没电了,你抓紧去看一下。咱前几天才换了计量表的,现在增加了空调,看是不是负荷大,不行了就要换漏电保护器。”
接着,他又拨通了电话:“新平,你去韩玉川香菇基地,找一下村上徐主任。他昨天说要建一个冷库,有一棵树要砍伐,树离咱低压线路近,防止树倒下来砸了线上,停电了就是麻达。”
挂了电话,罗所长说:“我们现在干的工作,就是一地鸡毛。供电所合并后,面积大,线路长,用户多事情多。”这个处在秦岭腹地的供电所,以前叫黑龙口供电所,后逐步把以前的铁炉子、韩玉川、三岔河等九个乡镇的供电所合并后,统称牧护关供电所,肩负着近两万户群众的供电重任。
“你用电,我用心”——服务无止境!跟随着下乡的路上,罗所长讲述了他们日常工作的繁杂与琐碎,忙碌和艰辛。他说,基层供电所的员工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但一定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毅力。
炎炎烈日,酷暑难耐。跑了大半天,返回的路上罗所长又拐进一隧道的工地。他巡视了杆塔配电装置,又叫来了工地上的电工,询问这个月的电费缴费情况。电工说他回老家四川了,昨天晚上才来,明天立马办理。罗所长说:“你们这是重点项目,电力部门全力以赴服务,你们也要配合好。”……
这就是秦岭深处的供电所——一群平凡的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琐碎的事儿。供电所的资料柜里,每个盒子里装的不仅是数据和报表,更是百姓脸上的笑容和每一位电力人的坚守。他们用双脚丈量山野,用双手守护光明,在绵延的银线之下,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写进了秦岭的每一道沟壑、每一寸土地。
车子穿山越岭过隧道,又绕到101省道。行过老街和搬迁小区,过了曾是一片繁华如今已经萧条无人的赵家湾,爬行数分钟后,终于看见一座变电站,这就是牧护关供电所。映入眼帘的是五间三层的办公楼,屋顶墙壁上毛体的“人民电业为人民”的红色大字格外醒目。院子大门立柱上,春节时张贴的春联,红纸已经褪色,但那副“银线连千里,光明照万家”的对联墨色依然清晰,字迹苍劲有力。
进大门时,看见两名戴着安全帽一身工作服的员工骑上摩托车带着器具出门。看有车子进院子,罗所长下了楼梯,一脸疲惫,头发蓬乱。
“昨晚没睡好?”握手间我问他。
“唉,别提了,跑了一夜,刚回来睡了一会会。夏季这鬼天气!咱黑龙口这边晴得美美的,三岔河那边下暴雨。”
“你没听人说,东边日出西边雨。”
“昨晚上突然来了雷阵雨,湾沟一棵杨树倒了,树枝把线压断了,半夜12点出去查线路,凌晨3点才抢修完。这不,早上又安排他们出去,牧护关一户人打电话说空气开关跳闸,推不上。”
“这也让你们去管?!”
“那必须呀!群众之事无小事!夏季天热, 变电站。多年前我来过,配电设备相对老旧,如是用电高峰期,在外的人都回来避暑,事儿也就多了。”罗所长笑了说:“农村平时人少,留守的老人多,大多数人不懂电,换个灯泡都得跑一趟。有些在外的儿女知道家里没电了,一个电话打来,咱立马安排人上门服务。”
进门时,院墙有一条醒目的标语:只要您一个电话,其他的事由我们来做!看来变电站是把老百姓放在了第一位,把“你用电,我用心”践行在行动上。
院子里干净得找不到一片树叶,更看不到一个烟蒂。清晨的一抹阳光朝着院子旁的大杏树射过来,地上的影子恰似一幅画。
罗所长进屋烧水沏茶,电话铃响了,营业厅坐班的小贾接了电话:“你好,我是牧护关供电所贾筱楠,请问您有啥需求?”听小贾接电话,礼貌的服务语气,呈现出日常工作的细致入微。他一边接听,一边拉过电脑前的便笺记录着。放下电话,来到罗所长身边,微笑着给我们点头打着招呼:“秦关村有一客户,想在312国道边装一台充电桩,说他们街道买电车的越来越多,方便给车充电。客户把电话打给局里服务热线,局里赵科长让咱拿个方案。”罗所长站在脸盆前刚往脸上抹了把水,尴尬地对我笑:“你看这基层供电所,就是个针线笸箩,啥事都有,天天忙,月月忙,一年到头来感觉还没干出成绩。”他对小贾说:“等建军回来了,我和他去现场勘察,你和包片的经理联系一下,让他一个小时后在上边等着。对了,你把申请人的电话发给我。”
罗所长招呼我到灶上吃饭。炊事员是位中年妇女,忙着把炒好的洋芋丝和咸菜端上桌,又是一盘蒸馍,罗所长从灶房端了两碗苞谷糁稀饭说:“条件有限,将就着吃一下。”窗外是无人值班变电站。多年前我来过,配电设备相对老旧,如今那些老旧的高损能变压器已淘汰,院墙外的杆塔闪着银光。聊起设备的话题,罗所长兴奋地说:“这些年设备更新快,农网改造越来越高标准,提升了安全质量,杜绝了窃电漏电现象,降低了线损,加快了电费回收。”正聊着,电话响了,他放下碗筷接电话,又给三岔河的电工打电话:“修高铁的十八局高经理打电话,说租的房子没电了,你抓紧去看一下。咱前几天才换了计量表的,现在增加了空调,看是不是负荷大,不行了就要换漏电保护器。”
接着,他又拨通了电话:“新平,你去韩玉川香菇基地,找一下村上徐主任。他昨天说要建一个冷库,有一棵树要砍伐,树离咱低压线路近,防止树倒下来砸了线上,停电了就是麻达。”
挂了电话,罗所长说:“我们现在干的工作,就是一地鸡毛。供电所合并后,面积大,线路长,用户多事情多。”这个处在秦岭腹地的供电所,以前叫黑龙口供电所,后逐步把以前的铁炉子、韩玉川、三岔河等九个乡镇的供电所合并后,统称牧护关供电所,肩负着近两万户群众的供电重任。
“你用电,我用心”——服务无止境!跟随着下乡的路上,罗所长讲述了他们日常工作的繁杂与琐碎,忙碌和艰辛。他说,基层供电所的员工没有什么宏大的理想,但一定要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和几十年如一日坚守的毅力。
炎炎烈日,酷暑难耐。跑了大半天,返回的路上罗所长又拐进一隧道的工地。他巡视了杆塔配电装置,又叫来了工地上的电工,询问这个月的电费缴费情况。电工说他回老家四川了,昨天晚上才来,明天立马办理。罗所长说:“你们这是重点项目,电力部门全力以赴服务,你们也要配合好。”……
这就是秦岭深处的供电所——一群平凡的人,日复一日地做着琐碎的事儿。供电所的资料柜里,每个盒子里装的不仅是数据和报表,更是百姓脸上的笑容和每一位电力人的坚守。他们用双脚丈量山野,用双手守护光明,在绵延的银线之下,将“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写进了秦岭的每一道沟壑、每一寸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