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楼村持续做好巩固衔接工作
文章字数:1060
本报讯 (通讯员 周 飞)今年以来,丹凤县竹林关镇东楼村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靶心不偏、焦点不散、标准不降,多措并举、精准发力,切实巩固脱贫成果,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东楼村聚焦动态监测,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包扶单位丹凤县人社局组织村“四支队伍”和36名包扶干部持续开展全覆盖排查,做到识别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分类施策,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支持、综合保障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返贫的底线。持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宣传,重点推动交通补助、惠农补贴、资金分红等政策落实,着力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米”难题,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众应享尽享,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实际成效。今年以来,已落实县外省内一次性交通补贴77人共计2.31万元、省外交通补贴100人共计5万元。
在产业就业方面,东楼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动肉牛养殖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放产业奖补3户共计5650元,推动“一村一品”提质增效。目前,村里鲜牛肉已销往北京超过5000公斤,实际成交额超过35万元,为产业振兴和消费帮扶注入新动力。开展技能培训5次,积极搭建用工平台,实现各类务工人数1076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进一步夯实增收基础。
东楼村严格对标整理村级档案和驻村档案,坚持“细、准、实”原则,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重点核查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归档整理的规范性,确保各类资料填写规范、内容完整、数据准确。针对各级反馈、行业预警和自查发现的各类问题,建立清单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并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做到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截至目前,已开展问题“回头看”3次,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取得阶段性成效,并持续建立长效机制,严防问题反弹。
此外,东楼村深化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积极筹措资金,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开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10次,压实公益性岗位和保洁员责任,确保日常清洁常态化,共同建设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53名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模范作用,持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两次,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
东楼村聚焦动态监测,健全完善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包扶单位丹凤县人社局组织村“四支队伍”和36名包扶干部持续开展全覆盖排查,做到识别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针对不同风险类型,分类施策,通过产业帮扶、就业支持、综合保障等措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坚决守住不发生返贫的底线。持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宣传,重点推动交通补助、惠农补贴、资金分红等政策落实,着力破解政策落地“最后一米”难题,确保符合条件的群众应享尽享,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实际成效。今年以来,已落实县外省内一次性交通补贴77人共计2.31万元、省外交通补贴100人共计5万元。
在产业就业方面,东楼村坚持把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推动肉牛养殖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发放产业奖补3户共计5650元,推动“一村一品”提质增效。目前,村里鲜牛肉已销往北京超过5000公斤,实际成交额超过35万元,为产业振兴和消费帮扶注入新动力。开展技能培训5次,积极搭建用工平台,实现各类务工人数1076人,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对象家庭至少有一人稳定就业,进一步夯实增收基础。
东楼村严格对标整理村级档案和驻村档案,坚持“细、准、实”原则,在查漏补缺的基础上,重点核查资料数据的准确性和归档整理的规范性,确保各类资料填写规范、内容完整、数据准确。针对各级反馈、行业预警和自查发现的各类问题,建立清单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实行销号管理,并深刻剖析问题根源,做到举一反三、由点及面。截至目前,已开展问题“回头看”3次,确保所有问题整改到位,取得阶段性成效,并持续建立长效机制,严防问题反弹。
此外,东楼村深化乡村建设,改善人居环境。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积极筹措资金,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开展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10次,压实公益性岗位和保洁员责任,确保日常清洁常态化,共同建设干净整洁、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不断擦亮乡村振兴底色,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53名党员在基层治理中的模范作用,持续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修订完善村规民约两次,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强大精神动力。


